智論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其意何指?

姓名或匿稱: 
義成

導師在中觀今論說道「中觀者從緣起觀的立場,即不作此等說。有人引《大智度論》卷一五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以為空宗所說與唯識者的見解一樣。不知原文接著說:「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龍樹不但以心識故知有,也以根——生理機構——故知有。即使說依心故知有,也只是三空中的觀空,非自性空正宗。應該知道:「依心識故有,是則非有」,這是正確的,但不是唯識的。因為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是「因果系」的:依因果緣起以說明它是有,也依因果緣起說明它的自性空。能知所知的「能所系」,也是緣起(所緣緣)的內容之一,但在中觀者論及諸法因緣生時,不一定含攝「能所系」在內。《中論》等現在,不難考見。所以,即沒有能所關係,它也還是可以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識,其餘的無限關係,並未消失。」(《中觀今論》,pp.159-160)

此中智論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1)。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2)」「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3)」。

是指「如果一切法是真實有、自性有,那就不應透過心識方能知其為真實自性有(1)。如果諸法的有,是透過心識(名言識)才能知其有,則此諸法非真實自性有;其實是如幻假有(2)。「像是地有堅硬相的特性,這是透過身根接觸產生身識,再透過意識了別,方知地有堅硬特性。故此有(地堅相)非實有,乃無自性的假有(3)?

回應

一、本論題之背景:/《中觀今論/第八章中觀之諸法實相/第二節性‧相

 

天臺宗所主張的「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其中的「十如是」乃是出自《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導師在《中觀今論》第八章特別依《法華經》及《大智度論》之「十如是(合併為九相或十相)」分別論述「中觀之諸法實相」:

 

龍樹《智度論》卷三二說:「一一法有九種相」,九種是:性、法(即相)、體、力、因、緣、果、限礙、開通方便。卷三三說到:業、力、所作、因、緣、果、報,凡七相。卷二七說到:性、相、力、因、緣、果報、得、失,凡八相。由此比類觀察,可知《法華經》的十相,實有所據。在印度,對於法相的觀察,就有多少差別的。這裏,可以分三類來觀察:一、性、相,二、體、力、作,三、因、緣、果、報。三類以外,《法華經》有本末究竟,這是窮源竟委的意思。(《中觀今論》,p.146)

 

二、導師首先介紹「性‧相」時,引用《大智度論》之「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及「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等論文來解說。義成法友的詮釋乃是「引申義」(並非錯誤),但與《大智度論》論文「問、駁(答)」之間,有少許出入。筆者補充如下:

 

(一)依據厚觀法師參考導師的《大智度論筆記》所作之科判,摘錄如下(標楷體字為《大智度論》原文):

 

卷15初品 羼提波羅蜜法忍(25)

貳、忍波羅蜜(之二)一、羼提之意義及法門分別(承上卷14)二、釋「生忍」(承上卷14)

三、釋「法忍」

(十二)離有無見,住中道;

1、破有見

(1)總破

A、有無墮斷滅故

復次,有、無二邊,觀諸法生時、住時,則為有見相;觀諸法老時、壞時,則為無見相;三界眾生,多著此二見相。是二種法,虛誑不實。若實有相則不應無。何以故?今無先有,則墮斷中;若斷,是則不然。

 

B、但假名和合,法無名亦無故

復次,一切諸法,名字和合故,謂之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問曰:名字所生法,雖不可得,則有名字和合!答曰:若無法,名字為誰而和合?是則無名字。

 

C、以心識知,離心不可得故

復次,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知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問曰:身根,身識,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堅相!答曰:若先自知有堅相,若從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相。

 

D、四大等相悉捨相故

復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捨其相,如凝酥、蠟蜜、樹膠,融則捨其堅相,墮濕相中;金、銀、銅、鐵等亦爾。如水為濕相,寒則轉為堅相。如是等種種,悉皆捨相。

 

E、諸賢聖人能令轉變故

復次,諸論議師輩有能令無、無能令有;諸賢聖人、坐禪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諸法皆可轉,如十一切入中說。

 

F、有見為貪瞋癡等所繫諍故

復次,是有見,為貪欲、瞋恚、愚癡、結縛、鬪諍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處,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淨故,以是故非實。」

(《大智度論講義》卷15〈1初品之羼提波羅蜜法忍義(25)〉,pp.398-399)

 

(二)以上為《大智度論》解釋「法忍」諸義,「破有見」時「舉例說明(1)總破」之完整論文。

 

三、所以中觀的「空」是「自空(即空、自性空)」不是「他空」

何為空宗?何為有宗?此義極明白而又極難說。扼要的說,空宗與有宗,在乎方法論的不同。凡主張「他空」──以「此法是空,餘法不空」為立論原則,就是主張空者不有、有者不空的,雖說空而歸結到有,是有宗凡主張「自空」──以「此法有故,此法即空」為立論原則,就是有而即空、空而即有的,雖說有而歸結到空,是空宗。依著此項原則,在認識論上,「緣有故知」是有宗,「無實亦知」是空宗在因果依存的現象論上,「假必依實」是有宗,「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是空宗。此等空有分宗的差別,在大乘中充分發揮;而思想的根原,早已在阿含經與毘曇論中顯出他的不同。(《性空學探源》,pp.5-6)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