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本中心即日起增闢二項平台:厚觀法師(一)法音宣流、(二)佛典故事,歡迎法友們點閱聆聽,增長見聞。

more

本中心網站現階段提供七項佛法討論平台新註冊者請閱討論規則):
(一)法音宣流(《大智度論》要義):《大智度論》相傳為龍樹菩薩所作,此論被譽為「佛教百科全書」,在文獻上、修行實踐上,皆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厚觀法師曾對一百卷的《大智度論》有完整的解說,由於數量龐大,故從中擷取部分重要的法義剪輯成「《大智度論》要義」,方便大家理解《大智度論》的大要,若欲知詳細內容,還請參閱:https://video.lwdh.org.tw/html/dzdl/dzdl00.html
(二)佛典故事:《大智度論》除了廣釋《般若波羅蜜經》之外,還藉助許多生動的故事、巧妙的譬喻解說深奧的教理。此「佛典故事」的內容,即是從厚觀法師講解《大智度論》的影片中擷取而成,與大家分享。
(三)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法友若提出導師著作相關疑難問題,版主將會盡速回應,但僅限來客一問,版主一答(欲續問者可另再立新問題)。
(四)法海涓滴:提供網友「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五)聞思隨筆:介紹印順導師著作的特色,分享版主的「投稿文章、聞思心得及演講講綱或講義」,歡迎網友回應討論。
(六)舉辦佛法網路讀書會
(七)佛法討論區,歡迎法友分享佛法的體會與討論。

宗教之間以「愛」相會

宗教之間以「愛」相會

基督宗教談愛,佛教說慈悲,愛與慈悲在實踐上並無二致,只不過形而上的預設不同。就基督宗教來說,愛是建立在神的信仰基礎上,正因為神的信仰所以有愛的實踐。如《聖經》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就像我愛你們一樣。」(約翰福音15:12);「沒有愛的就不能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是愛。」(約翰一書4:7-21

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問題

姓名或匿稱: 
彭明生

版主您好

在導師著作中觀論頌講記觀去來品戊二pp.98-99中,

"在不觀察的世俗諦中,因此有彼,因彼有此,去者與去法都成立。如果一一看為實有性,那就不是一就是異,不是先就是後,必然的陷於拘礙不通之中。"

請問在上述解釋,其中"不觀察"是什麼意思?

謝謝版主

明生合十

建少林寺者似為北魏孝文帝?

姓名或匿稱: 
匿名法友.

導師在中國禪宗史寫道「達摩在北魏,「遊化嵩洛」。嵩山少林寺,是魏文帝(四九六)為佛陀禪師造的。傳說達摩也曾在少林寺住。達摩在北魏傳禪的情形,如曇林序說:「亡心(寂默)之士,莫不歸心;(取相)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中國禪宗史》,p.4)。似漏寫一字。

依據歷史似應為北魏「孝文帝」為「佛陀禪師」所建。因,佛陀禪師不喜住於都市,歡喜住在山林,故帝為之啟建「少林寺」。

 

請問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是指何而言?

姓名或匿稱: 
章學制

龍樹出於六七世紀,大成性空論,而實性空不自龍樹始。般若之流行北印,偽三藏出世,《婆沙論》已言之。」(《印度之佛教》,p.203)

此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偽三藏」是指何而言?

龍樹之學派分流即是 1.毘曇門是說一切有 2.空門是分別說3.鞞勒門是大眾系?

姓名或匿稱: 
楊忠合

導師說:龍樹「菩薩嘗約學派之見為三:毘曇門明有,空門說空,鞞勒門辨亦有亦無。於此三門,「不得般若,愚者謂為乖錯,智者得般若波羅蜜,入三種法門無所礙」。是於說一切有、分別說、大眾之三系,使其於不違緣起性空之正見中,貫攝而條理之。汲方便之三流,而歸於自宗之大乘空門。西北印之往生極樂行,雖斥其志性下劣,以當時風行,亦嘗論及之。」(《印度之佛教》,p.201)

龍樹菩薩所謂之「學派有三」,配以「方便三流」?即是

1.毘曇門明有者,是說一切有部。

2.空門說空者,是分別說系。

3.鞞勒門辨亦有亦無者,是大眾系。

1.說一切有託於舍利弗,執法相分別有;2.分別說者,從有部分出,重長阿含,集出雜藏,有大乘傾向。所以方廣道人自此系出?初期大乘般若經的結集,也自此係出?說經部與分別說部即是同一部系?分別說者何以執空?3.鞞勒門附託論師迦旃延或阿難,辨亦有亦無者,是大眾系?

天台學者引宗密之得髓說,何以會遭致天童寺禪師之控告?不知其詳情為何?

姓名或匿稱: 
冬蟬子

導師在中國禪宗史有關菩提達摩之禪說到「達摩的弟子,《續僧傳》依曇林所記,僅道育與慧可二人。到(七七四頃作)《曆代法寶記》,多了一位「尼總持」,並有「得我髓者慧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的傳說(大正五一‧一八一上)。尼總持的傳說,不知有什麼根據?三弟子的傳說,(八一七)傳入日本的《內證佛法血脈譜》、(八四一前)宗密《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此下簡稱《師資承襲圖》)、(九五二)《祖堂集》,都承襲《曆代法寶記》的傳說。惟(八〇一)《寶林傳》在三人外,加「得吾血者偏頭副」,而成四弟子說。「偏頭副」,大概是引用《續僧傳》卷一六〈僧副傳〉的。僧副在北方,從達摩禪師出家。建武年間(四九四——四九七)來江南,普通五年(五二四)就死了。僧副那時在北方所見的達摩禪師,是否就是菩提達摩?這不過是《寶林傳》編者的意見而已。關於弟子們悟入的內容,宗密《師資承襲圖》作:尼總持「斷煩惱,得菩提」——「得肉」。道育「迷即煩惱,悟即菩提」——「得骨」。慧可「本無煩惱,元是菩提」——「得髓」(續一一〇‧四三四(卍新續六三‧三二中))。(「續」是《卍字續藏》。但本文所依為最近中國佛教會影印本)。到了《傳燈錄》(一〇〇四),才有四人得法的內容,除了改「得血」為「得皮」外,慧可以「禮拜後依位而立」為「得髓」(大正五一‧二一九下)。

流傳日本之《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導師如何得悉?

姓名或匿稱: 
王日進

導師在中國禪宗史中有提到「《楞伽師資記》說:還有一部十二三帋的《釋楞伽要義》,現已佚失。從前傳入日本的,有《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也許就是這一部。當時,還有被認為偽造的三卷本《達摩論》,內容不明。現在,被傳說為達摩造而流傳下來的,也還不少。其中,如《破相論》一名《觀心論》,《絕觀論》,《信心銘》,這都可證明為別人造的。現存的《悟性論》,《血脈論》等,為後代禪者所造。沒有標明造論者的名字,這才被誤傳為達摩論了。達摩在中國的名望越大,附會為達摩造的越多。道藏有《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心妙用訣》一卷,達摩被傳說為長生不死的仙人了。世俗流傳有《達磨易筋經》,《達磨一掌金》,達摩竟被傳說為武俠、占卜之流了!這真是盛名之累!」(《中國禪宗史》,p.13)

請問,這日本仍有的《大乘楞伽正宗決》一卷,導師怎能得知?這一卷文國內可有可見之處?

請問導師論定「眾生『個體』之因」有無經證?

姓名或匿稱: 
匿名法友.

請問導師論定「我見,為眾生成為一個個『個體』之因」,是否有經證?還是這是導師的慧眼所見?

導師在學佛三要中敘述「一般人的活動,善的惡的,都不離「自我」的推動力,都是不離煩惱。這樣,善的感樂果,惡的就感苦果。在身心的動作時,一切都為著我,一切都拉來攝屬於我,最好聽我的意見,受我的支配——這就是「我見」的表現。我的意義是「主宰」:主是一切由我作主,宰是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惡的根源。我見,像一種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會,國家,都無不通過我見,而構成關係,而集合於一(有集合,就有分散,有我也就有人了)。有此我見,形成一種向心力,起著凝聚集合作用。每一眾生的身心,不論人或動物,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個的個體呢?就是因為有了我見,所作的善業或惡業,受我見的影響,攝引,凝聚,招感為有異於其他的個體。如青年男女,結合為一個家庭。後來意見不和,鬧
翻了,便離婚。可是,一遇到因緣,又結合組織新的家庭。為什麼離了又合?這由於自身的要求,為了自我而吸引對方的集合力。眾生的個體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組合破壞了。但由於我(見與愛)的欲求,引發以我見為本的善惡業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組合,新的個體。」(《學佛三要》,pp.222-223)

請問老師可否舉「修習觀慧」之例證?

姓名或匿稱: 
李光民

導師在書中提到「修習觀慧,對於所觀境界,不僅求其明了知道,而且更要能夠引發推究、抉擇、尋思等功用。緣世俗事相是如此,即緣勝義境界,亦復要依尋伺抉擇等,去引發體會得諸法畢竟空性。因為唯有這思察簡擇,才是觀慧的特性。」(《學佛三要》,p.162)

其次第是否是

不論緣世俗事相,即緣勝義境界,亦復如此。

1.對於所觀境界,求其明了知道。

2.而且更要能夠引發推究、抉擇、尋思等功用。

請問經部師認「無為是無」的謬見,是以無常滅為性空寂滅?

姓名或匿稱: 
勝皓

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說

一般聲聞學者,為名相章句所迷,將有為生死與無為涅槃的真義誤會了。如薩婆多部,把有為與無為,看作兩種根本不同性質的實體法。這由於缺乏無生無為的深悟,專在名相上轉,所以不能正見《阿含》的教義,不能理解釋迦何以依緣起而建立一切。涅槃即是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法則而顯示的,如何離卻緣起而另指一物!又如經部師以無為是無,有為才是實有;那麼佛法竟是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要知道:生滅相續的是無常,蘊等和合的是無我,依無常無我的事相,說明流轉門。能夠體悟無我無我所,達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涅槃,這是還滅門。這雖是釋尊所教示的,但這不過是從緣起事相的消散過程上說。這「無」與「滅」,實是有與生的否定,還是建立在有為事實上的,這那裡能說是涅槃——滅諦?所以古人說:「滅尚非真,三諦焉是」?還有,大眾系學者,誤會不生不滅的意義,因而成立各式各樣的無為,都是離開事相的理性。所以不是將無為與涅槃看作離事實而別有實體,即是看作沒有。尤其生滅無常,被他們局限在緣起事相上說,根本不成其為法印!」(《中觀今論》,pp.29-31)

試為分析如下

Pages

Subscribe to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