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參禪 參至 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修行人 .. .

要如何參禪 參至 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禪宗 常講 的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能所雙忘 迥脫根塵 . ..

要如何參禪 參至 身心世界整個空掉而融入空性!!

禪宗 常講 的 虛空粉碎大地平沉 能所雙忘 迥脫根塵 .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空性之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
因此你若想融入空性之中, 你就必須 無眼耳鼻舌身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住眼處。住耳鼻舌身意處。由此住故。於眼處作加行。乃至於意處作加行。
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上面經文教導如何修行 才能 無眼耳鼻身意, 融入空性。
必須 不住眼耳鼻舌身意, 才能成就 無眼耳鼻舌身意
 

想要體證空,你必須先正確的瞭解空。瞭解緣起。從緣起去體會空,證知空,才能證入空。

導師的書都是為此而寫,為此而用心。很多人霧裡看花,多的是把黃金當糟粕。更多的是把良藥當毒藥。

證空,要先正確的瞭解空。(聞思修證才是唯一修行的道路)

知道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

外面沒有一個主宰者,裡面也沒有一個真實常恆的自我。

時間上,一切是前後相續。

空間上,是彼此和合或離散的。

當體,沒有一個主宰或自我(真常一不變的神我)。所以內外一切能所都是無自性空的。

雖無自性,但卻能緣起萬有。千萬不要以為修行是消滅、消容萬象(相)。這是錯誤的想像。

要些滅只是眾生的自性見、邪見、偏見、妄見。

這才是要去除的。空就是自性無,所以是空去自性。

森羅萬象許崢嶸,佛法不與外道同。

引一段導師書的內容,說得何其明白。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中觀論頌講記》,p.10)

林文亮

想要體證空,你必須先正確的瞭解空。瞭解緣起。從緣起去體會空,證知空,才能證入空。


中論  龍樹造》若無身無五陰無五陰則

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 痴心妄想

色陰 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無六根六塵"就是指 滅了色陰

另外受想行識 也都要滅,才能證入「

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

請問你的「滅」,是如何滅?

 

林文亮

「無五陰則空」就類似「下雨天則地濕」。

這是合理的論述。

而反向推論「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就像在說

「不下雨就想地濕,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對邏輯有合理概念的人,應該可以看出這是過度推論了,下雨會地濕,但讓地濕可不是只有下雨一途。

中論18章觀(我)法品,沒有說「滅五陰」。

請問你的「滅」,是如何滅?


《中論》有講「五陰」,

凡是「五陰」的人,都不可能入「空」


《相應部 5相應 10經》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

《相應部》說,有五蘊,所以稱為眾生
有五蘊的人 皆是眾生.還談什麼證「空」!

先讓自己無五陰,再來說吧!

1.請大德引初完整的《中論》有講「五陰」的偈頌,至少四句。

我們再來討論。

2.您還是沒有講出「如何無五陰」與「如何滅五陰」。

3.《中論》說「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若人如是者,還為受所縛」。意思是「假如有人做是念:『我當離於受(取,即五陰)而得涅槃』。論主說:像這樣的人,即是為『受』所束縛。因這樣的人還是被『受』所束縛。因為,他認為有一個實在的『受』能被離去消滅的」。這『離去受』,不就是「無五陰」「滅五陰」?這正是《中論》論主所要破斥的。

4.一切法不受的俱絺羅-長爪梵志大正藏第02 冊No. 0100 別譯雜阿含經T0100_.02.0449b24

佛告長爪梵志:「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於諸法,悉皆不忍。 ... 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憙樂於欲,常為 ...
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
 
佛告長爪梵志:「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於諸法,悉皆不忍。』誰為汝出不忍之語?」佛復告大姓:「汝若知若見,不忍是見,即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有人,既嘔吐已,若如是者,於餘見中,即不次第,便為不取,便是不生。」
 
長爪梵志復作是念:「汝所言我已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人吐,便於諸見,無有次第,不取不生。」
 
佛告長爪:「若如是者,多有眾生,同汝所見,亦復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若捨是見,更不受異見,是名少智,極為尠薄,亦名愚癡。梵志當知,世間眾生,皆依三見,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賢聖弟子,觀察初見,能起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是三毒纏縛,不得遠離,能生患害,能生​​結使,不得解脫,憙樂於欲,守護縛著,是名為忍。若不忍者,能生貪欲、瞋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憙樂於欲,常為愛取,守護縛著,是名不忍。若見少忍少不忍,亦復如是。忍如上忍中說,不忍如上不忍中說。賢聖弟子若說言忍,便為與彼二見共諍。若言不忍,亦復與彼二見共諍。若言少忍少不忍,亦與二見共諍。以己所見,違於他故,便起諍論。若起諍論,必相毀害。以共諍論生毀害故,以見是過,生諸諍論故,便棄是見,不受餘見。以是義故,能斷是見,棄離是見,猶如人吐,於諸見中,無有次第,不取不生。賢聖弟子若言忍,及以不忍,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如是梵志,此色顯現四大所成,賢聖弟子見是身無常,既見無常,便能離欲。見此身滅,即便捨離。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離身窟宅,除身決定想。梵志當知,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此三受,以何為因?云何為習?因何而生?從何處出?以觸為因,因觸生習,習從觸生,因觸所生。若觸滅則受滅,離熱得涼。譬如日沒,身邊命邊,受身邊時,知是身邊,受命邊時,知是命邊,如實而知,無有錯謬。賢聖弟子若受樂受,知身必壞。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若受樂受、非和合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云何名為與受不和合?所謂貪欲、瞋恚、愚癡,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憂悲苦惱,眾苦聚集。」
 
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於時如來為說斷於離欲之法。時舍利弗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捨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
 
長爪梵志於諸法中,得法眼淨,如上所說。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懃修精進,得阿羅漢道。
 

5.大智度論: 若不著一切諸法空,心不起諍,但除結使,是名為實智

仁者的得否?

 

 

林文亮

      眾生與聖者的區別,不在於「五蘊」的有無;而在於「我執」的有無。

    1.眾生有我執;聖者沒有我執。

聖者達我執空。認識到沒有一個真實、常住、不變的自我。所以,不執著有這種真實、常住、不變的自我。破除我執,轉凡成聖。眾生為我執所困,起惑造業,輪轉生死,枉自受苦。

2.眾生有五蘊;聖者也有五蘊。

眾生有五蘊;聖者在入滅(入涅槃)前,一樣有五蘊。

3.眾生有五蘊,更有五取蘊(五受陰)。

眾生的五蘊更是處處染著的五取蘊、五受陰。眾生因為有我執,所以眾生五蘊中的「識」,是「有取識」。是有自我執著的「取識」。有愛取的推動力,不由自主的去追求「色、受、想、行」等四識住處,因而流轉生死,不能停止。成佛之道稱為「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4.聖人有五蘊,但不是五取蘊。

「凡夫」了達這樣一個真實、常住、不變的自我,其實是沒有的;有的話,也只是眾生自己的痴心妄想。了知、透達沒有這樣的「實我」,就自然能離去這「自我」(私我)的束縛。也不再受「我語取識」的愛著推動,停止不斷執取追求的愛取活動,達到徹底擺脫五取蘊的束縛。滅除內外我、我所,五取蘊也不在執取,而只剩下五蘊。得淨法眼,入「聖人」之流。

 導師的著作雖然浩瀚難懂,但是筆者認為導師在意的,就是如何將澄清純正了的佛法教給「凡夫」,讓我們這些凡夫也可以依法修行轉凡成聖。所以,導師講來講去,東講西講,從印度到中國,從古代到現在等等,無非是這個。要我們透視這遮在眾生眼前的迷惘,穿透這迷茫的五里雲霧,見識到真實的世界,人間。

林文亮

而反向推論「不滅五陰,而想證入「空」,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就像在說

「不下雨就想地濕,就等於空談痴心妄想。」

對邏輯有合理概念的人,應該可以看出這是過度推論了,下雨會地濕,但讓地濕可不是只有下雨一途。

《相應部 5相應 10》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

《相應部》告訴你:
有五陰的人 都稱為眾生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
除非你認為 有無明 煩惱一切眾生皆有能力入「」。(這顯然是大邪見)

「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這是經說,合理。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這是您的結論,看來又是沒有依據的過度推論。

您是不是應該舉出經論的依據,而不是自己寫結論,這似乎不是合討論方法吧?

如果大家都自己下結論,又何必討論呢?

再者,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心經亦言「色即是空、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所以究竟何者為邪見,相信大眾心中自有公斷。

「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這是您的結論,看來又是沒有依據的過度推論

您是不是應該舉出經論的依據,而不是自己寫結論,這似乎不是合討論方法吧?

《菩薩瓔珞經》
若能滅五陰 神識還歸空
不復生老死 是處實快樂 
 
《中論》無五陰
 
上面經文清楚說, 無五陰才能入,
所以說, 若有人以為 能帶著五陰,這些人都是大邪見者
 

為免學人久陷迷惘之中,不惜現醜,達人勿怪。

一、中論說空,雖無自性而假相宛然。慧眼觀察一切法,雖無自性,但卻不壞世間法相。

二、您所提到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是故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住眼處。住耳鼻舌身意處。由此住故。於眼處作加行。乃至於意處作加行。
由加行故。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辦一切相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不應住眼處。不應住耳鼻舌身意處。

《相應部 5相應 10經》因於有五蘊。 而有眾生名。

。以上經文所說均十分正確。但是,其後您的解讀,確實是「過度推論」。因為「空得太過」[1],所以出現錯誤。錯在哪裡?

三、空性之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

凡夫可以證入空性?

甲說(否定說):您的高見,「凡是「五陰」的人,都不可能入「空」」有五蘊的人 皆是眾生.還談什麼證「空」!先讓自己無五陰,再來說吧!」「所以,有五陰的人 不可能入「空」。除非你認為 有無明 煩惱一切眾生皆有能力入「」。(這顯然是大邪見)」;「《中論》有講「五陰」,凡是「五陰」的人,都不可能入「空」。有五蘊的人 皆是眾生.還談什麼證「空」!先讓自己無五陰,再來說吧!」云云。

您的說法,就是要「無五陰、無六根,滅五陰、滅六根」才能不是眾生,才能入空云云。

乙說(肯定說):拙見

  • 甲說見解,這就是空得太過。其實,這是誤解空義的。「空」是不礙世俗緣起的。把五蘊、六根都否定掉,都無有、都滅無的話,這還成個人?這還像個人?人都不成,還能修行?這是撥無因果的大邪見,這是一切都無的方廣道人。
  • 您見過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的人?見過無色無頭顱四肢軀幹的人?聖者都是無五陰?先無五陰、先滅五陰才能成聖?無五陰、無六根的,到底是些什麼?您說眾生不能證空云云;那請問到底是什麼東西才能證空?什麼不是人的東西才有資格證空?[2]
  • 其實,能證入空的,都必是凡夫,都必是一般的人。因證悟緣起性空,方能淨法眼入聖流。「沒有天生的彌勒、自然的釋迦」,聖人都是凡夫成的,不是嗎?凡夫才能超凡、才能入聖。
  • 聖人也有五蘊。聖人也是人。阿羅漢乃至佛滅度前都有五蘊。佛也生病、拉肚子,證明佛有五蘊。只是聖人不再取著五蘊。聖人的五蘊也不再四處『取著』。聖人的五陰,就只是五陰。
  • 一般人、眾生也有「五蘊」,但眾生的五蘊是處處「住著」的「五受蘊」「五取蘊」。所以沒有人願意布施眼、肝腎、心臟,除非被詐騙是吧。
  • 般若經說「不住」,不是沒有。而是,不住著、不執著。為什麼「不住」?因為沒有實在自性實有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可以住著。
  • 「不住」,不是「滅」五陰、不是空空無有的「無」六根。只是緣起而有的諸法,實在沒有一點點自性可以住、可以著。經文「空中無眼,,,」是說「空性之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無眼等一切有為無為法的實在自性可以住著。一點點自性都沒有;不是眼、心肝腎臟等等緣起法相也沒有。您見果沒有眼、耳、鼻、舌、頭顱、四肢、軀幹的修行人?

四、中論、般若經、中觀學人說的多是與您相反

遍查中論,並無您所謂的「中論》若無身無五陰無五陰則《中論》有講「五陰」云云;反而中論是說: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如乾闥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

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就是在說無實在不變的五陰、六根、六界等;但確有如幻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生香味觸法;並不是說「無五陰」、「滅六根」成能入空云云。

一切法無自性空;但是,在世俗諦中,可見、可聞,卻是不會錯亂的。(《空之探究》,p.262)。六祖不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說空,是為破眾生邪見。如果又認為有實在的空,就恰如水能救火,水中又起火,則無可救一班。

五、結論

一般眾生執著「有」(實有);修行人又執著無(實無)。「特別是對學空的人,說一切法如幻如化,虛妄不實,都是空的;佛說這話本來是對的,但一般人即以為什麼都沒有,執著空見,而不知佛說緣起無自性的空義,是顯示法的本性空寂。」(《以佛法研究佛法》,p.353)

甲說:不及派。

一般人,執著於「有」,認為自己的念頭、思想、身外之物都是實在的。

「如說緣起的法性空,而緣起法相不空,那是假名不空論者。」(《寶積經講記》,p.123)

乙說:太過派

中觀論者說空但沒有否定世俗;反而因空而能成立世俗假名。一般人或學法人執著於斷滅「空」。認為反正死後一無所有,一切問題都得以解決;或一切都是假相,沒什麼好執著的,因此玩世不恭。「而徹底否定了緣起法,以為如龜毛兔角那樣,那是方廣道人——空假名論者的妄執。」(《寶積經講記》,p.123)。執著一切皆「無」;執著一切皆「滅」。「虛無主義者」教導眾生離開真實而歸向絕對的虛無了。

丙說:中觀派

依二諦說法。世俗緣起假名有;勝義無性畢竟空。有空相容不相礙,才是正確的空正見。

「空的究竟了義是:緣起法唯是假名,所以是畢竟空;但畢竟空不礙緣起如幻,才是空有無礙的中道。」(《寶積經講記》,p.123)。「空」只是空去眾生錯誤邪見、邊見。空亦復空,但以假名說空。

小結:

「太過派執空,對緣起的應有者,不能善巧的知其有;不及派執有,對於應空者,又不能如實的知其空。」(《中觀今論》,p.190)。也就是「眾生為無始以來的自性見所蒙惑,所以不是執有,就是執無。要說有,就非實有不可;如說非實有,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了。」(《寶積經講記》,p.106)中觀者,不但說有;不但說空。說有,是因為空性而能緣起假名萬有;說空,是因為緣起唯假名故無自性空。有空無礙又能相容。



[1]您可以參考中觀今論。「「空假名」:此空假名宗又空得太過火了。,,,這是太過派。」(《中觀今論》,pp.182-183)

[2]您可能誤入歧途,跟錯人了。二年多來原地打轉,何時才能大開圓解?

林文亮

金剛經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就是在說無實在不變的五陰、六根、六界等;但確有如幻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生香味觸法;並不是說「無五陰」、「滅六根」成能入空云云。

《大乘入楞伽經》離妄 無世間

佛經清楚說, 離「妄」即無世間 
你認為虛幻的世間/五蘊確實存在,這是因為你還活在「妄」中,尚未離妄

 

提供一下五蘊和五取蘊的經文

相應部22相應48經:

比丘們!而什麼是五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這些被稱為五蘊。

比丘們!而什麼是五取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有漏的、會被執取的,……,這些被稱為五取蘊。

比丘們!而什麼是五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這些被稱為五蘊。

比丘們!而什麼是五取蘊?
比丘們!凡任何色、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有漏的、會被執取的,……,這些被稱為五取蘊。

一般來說, 「五蘊」和「五取蘊」 是不需要區分的

舉例來說:
山河大地,歸類為「色」
你若執取山河大地,你就是有「色取蘊」

苦, 樂,無苦無樂, 這歸類「受」
你若苦, 覺樂.....你就是有「受取蘊」

所以說,
如果只是一般性地介紹地水火風,這叫做「色蘊」...乃至五蘊
如果是從眾生對地水火風的執著角度在談論,那就是叫做「色取蘊」...乃至五取蘊

平常而論,其實沒有必要做這種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