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集 - 關於戒律

「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方面來回答:

  1. 出家比丘戒的次序:淫、盜、殺、妄語。所以說:「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在家五戒的次序是:殺、盜、淫、妄、酒。所以說:「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
    這是很單純地從佛制戒的次序來看,就是如此。
  2. 如果要問:佛為何制出家戒以不婬戒為先?
    答:既然是出家了,與在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如果出了家還不戒淫的話,則與在家沒什麼差別。

    如果要問:佛為何制在家戒以不殺戒為先?
    答:從一般「普遍」的在家眾來說,有些正人君子不會去犯「邪淫」與「偷盜」的。而且,「殺戒」所犯的罪最重,也最受人譏嫌,如果受了在家戒還犯「殺戒」(特別是殺人),那與一般未受戒著還有什麼差別?
    出家眾的重戒之一「大妄語」是未得禪定或果位,卻自稱證得禪定、果位;這與五戒中的「妄語」有些不同。一般的在家眾較少自稱證得禪定、果位的,即使「大妄語」妄自尊大,相信他的人也不多,影響較有限。所以佛制戒並不以「妄語」、「大妄語」為先。

總之,佛陀制戒,應是考慮到一般的在家眾與出家眾,故依此次第來制戒,從此也可看出佛的智慧與慈悲心。

Taxonomy upgrade extras:

有關在家眾能不能讀出家律典,大體可從以下幾點來談:

  1. 嚴格說來「出家律典」包含「比丘、比丘尼戒」與「沙彌、沙彌尼戒」。若是「沙彌、沙彌尼戒」的話,在家眾也是可以研讀的。
  2. 佛世時已有半月半月誦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分開誦。誦戒時主要分兩部分:(一)「羯磨」:如有犯戒者,必須先行發露懺悔.....等。(二)「誦出戒文」:當時主要是靠背誦(可能還沒有文字),由一人代表誦出。
  3. 比丘「羯磨」時,必須先清場,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居士等不得在場。由於在「羯磨」時已經清場,「誦出戒文」時他們通常是不在場的,因此居士等是無法聽聞出家戒律的囉。同樣的,即使是出家眾,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也是無法聽聞比丘戒的。
  4. 除了《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九說到「在家眾不得聞律藏」外,《摩訶僧祇律》說:「比丘若向未受具足戒者說五篇七聚之名,犯越毘尼罪。」《大智度論》卷一也提到:「問曰:若非時食時、藥時、衣皆是柯邏,何以不說三摩耶?答曰:此毘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大正25,66a《分別功德論》卷一說:「毘尼者,禁律也。……引法防姦;猶王者祕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內藏也。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故曰律藏也。」 (大正25,32 a11-15)(其他經律論應該還有提到)
  5. 「比丘戒等出家律典」在家眾是否能閱讀,大德們有不同的看法。(一)有的認為:還是以「不要研讀」為宜(我曾經請教印順導師,導師傾向此一看法。我在念大一時就想看,後來是忍到受完比丘戒時才看的)。(二)有的認為:主要是「懺悔羯磨」時,在家眾不得參與(這一點沒有爭議,所有部派、律師看法均一致);至於研讀「出家律典」,若有心想出家或想隨分持守出家戒者則無妨。(若存心找缺點批評他人者則心態可議,不該!)
  6. 我們受三壇大戒時,「沙彌戒」、「菩薩戒」都是事先講解,但「比丘戒、比丘尼戒」則是受完具足戒之後才解說的。或許有人會質疑「未受戒前還不知道戒的內容,如何受戒呢?」有關此問題我也請教過印順導師,導師回答說:(一)在印度或南傳國家,受比丘戒的儀式很簡單,短時間就可完成了。也沒有詳細解說250戒或347條戒的開遮持犯(各律典戒條數目不一)。(二)「受比丘、比丘尼戒」,主要是「審核這個人可不可以接納他入僧團」,有點類似「通關的關卡」,不是單純從「個人」能否行持來考慮;至於行持方面,都是在受完戒後在僧團裡跟著大眾隨分學習的。

律典中,出家眾每半月誦戒,誦戒前有懺悔儀式,羯磨前要清場,所有比丘都參與,連比丘尼與沙彌也不得在場。懺悔儀式後,由比丘代表背誦戒條。有了文字紀錄以後,即使沒有誦戒,戒律條文也都看得到。

古德也曾討論過在家眾是否適合看律典,曾就此問題請教導師,導師說最好是不要看。因為很多規範,在家眾做不來;再說,很多「隨方毘尼」現在行不通,若不了解制戒因緣,容易對出家眾起輕慢心,反而造成修學上的障礙。古德也有在出家前隨分熏習而看律典的。其它的補充,可以參考網路上的討論。

Taxonomy upgrade ext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