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Skip to search
Login links
Login
Register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toggle
主選單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
次選單
佛學問答集
網路芳鄰
關於我們
檔案下載
公告事項
您在這裡
首頁
»
使用者帳號
DR
使用者帳號
主要索引標籤
註冊新帳號
登入
(作用中頁籤)
索取新密碼
使用者名稱
*
輸入您的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使用者名稱
密碼
*
輸入您的密碼。
CAPTCHA
這個問題是要驗證您並不是自動化程式,以防止本站被貼入大量廣告。
導覽
HELP
搜尋
聯絡
新增內容
最新文章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Accelon 2017 可全文檢索)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CBETA Online 版) [
全文檢索說明
]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
[
來源網站
]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CBETA 光碟,包含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
導師著作參考書目標示格式
書籍版本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V5.0 版
最新回應
行善與度眾
58 分鐘 36 秒 前
自度和度他
1 小時 45 分鐘 前
空不等於沒有
51 分鐘 49 秒 前
開悟是什麼?
7 小時 56 分鐘 前
植物沒有佛性,不能成佛
9 小時 29 分鐘 前
如何斷一切「有為之法」?
11 小時 19 分鐘 前
「空無一物」並非斷滅論
11 小時 57 分鐘 前
滅「世間萬有」得「妙有」
12 小時 25 分鐘 前
「空」的本身空不空?
12 小時 20 分鐘 前
一切法 即 有為法
2 天 2 小時 前
法音宣流
大智度論要義 175:呵味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4:呵香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3:呵聲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2:呵五欲
大智度論要義 171:呵五欲(總說)
大智度論要義 170:禪定的前方便
大智度論要義 169:依禪定才能引發神通、無漏慧
大智度論要義 168:菩薩真實的精進
大智度論要義 167:精進的相貌
大智度論要義 166:如何增益精進(下)
1 of 18
下一頁 ›
more
佛典故事
佛典故事 191:佛修集善法,心無厭足
佛典故事 190:佛度除糞人尼陀(下)
佛典故事 189:佛度除糞人尼陀(上)
佛典故事 188:德護欲以毒飯害佛,佛反而滅其三毒
佛典故事 187:佛隨智慧行,身口無過失
佛典故事 186:如何知曉佛都無怖畏
佛典故事 185:佛有四無所畏
佛典故事 184:阿那律肉眼失明卻得天眼
佛典故事 183:同樣聽法,三類眾生反應不同
佛典故事 182:眾生習性不同,佛皆了知
1 of 20
下一頁 ›
more
導師著作答客問
「見空不見有」與「空相」是否相同?
「認識論」為何不能認識「真理」?
導師書中常提及「認識論」,不知其所指真意為何?
全分慧解脫阿羅漢,是慧強定弱的修行者,幾乎是靠著智慧力前行?
何謂「三有」?八地不動地菩薩的「如幻三昧」?
導師究竟是否是「論師」?
「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這是連低級的欲界天、兜率天都不生?
中觀論之生命流轉
吃三百塊錢,這應該是「果的因稱」吧?
賢首認奘傳唯識學應在始空教以前之依據為何?
阿難至佛入滅真的僅證得初果?
空宗說緣起是空,唯識宗說依他起是有,此問題的根本為何?
「梵化之機」是何所指?
導師的修持是「重慧而不重定;修定而不重(深禪)定」的?
善根是經薰習而漸累積成為「攝識」的?
「言下直入」緣起正見,這是專心諦聽聞法的威力?
楞伽禪觀與唯識觀行在次第上似乎相似,是否都是運用「觀空」的方便?
宋譯楞伽與達磨禪的「真心」是指?
「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與「唯見正法」二語可有矛盾?
「觸」就是感覺?就是見聞覺知的開始?
法身說法,是無時無處「不在」流露法音的?
菩薩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如此才能不入寂滅,不證入實際?(與《金剛經》有關)
虛空法體不可得,無礙性的幻相卻是可以有的(緣起幻有)?
如何區別補特伽羅與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是「名假」,補特伽羅我見是「受假」,兩者合為「我執」?
‹ 上一頁
4 of 14
下一頁 ›
more
法海涓滴
累積在身體的業力
情欲、情義與慈悲
葷食是障道法
「但求來世再遇君」
「為知識而知識」
去貧與守貧
古今修證之根機差異
人鬼殊途
印順佛學影響下的台灣佛教
「為佛教,為眾生」之於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承傳開展
1 of 88
下一頁 ›
more
聞思隨筆
對藍吉富老師質疑「導師於《成佛之道》解讀兜率天傳說有誤」之看法
《阿含經故事選》序
《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目次)
牛頭禪初祖法融禪學思想之研究──以《絕觀論》為主
我的母親與佛法
同淨蘭若二OO二年佛法度假隨筆
印順導師基金會二OOO年佛法度假營側記
敬致楊惠南教授──對「《維摩經》十三階道次第」之探討
《印度佛教思想史要略》序
《中阿含經十二選》評介
1 of 8
下一頁 ›
more
新的討論版主題
《空之探究》裏的這段經文出處?
諸法「實相」長什麼樣子?
四禪出現的「捨」是何義?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所表達的意思
「我」僅僅只是一種幻覺
更多
主選單
法音宣流
佛典故事
導師著作答客問
法海涓滴
聞思隨筆
網路讀書會
佛法討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