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戒斷於損他

戊二
己一:戒斷於損他,普施無所畏。

  次說戒波羅蜜多。

  如修布施行,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所作所為,時常損害惱亂眾生。這樣的慈濟利他,是不能達成利生的目的。就是孩子,一面給他吃糖,又一面打他罵他,孩子也不會與你結善緣的。而且,如果自己墮落不堪,事業與財富也一定喪失;來生失卻人身,這還能布施利他嗎,所以修行布施,更有修持淨[P291]戒的必要。

  戒,雖有世間的,出世間的,出世間上上的,但原則是一樣的──護生。護生,就得同情別人,尊重別人;尊重愛護別人的權利與自由,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不損害他才得。所以,「戒」以能「斷」「損他」的願心為本。從不損他的意願,而表現於對人類,對眾生的身語行為,就是守法的戒行了。因此,戒是對人類,對眾生,而「普」遍的「施」與「無」「畏」,造成彼此間,無威脅,無恐怖的和樂與自由。如持不殺戒的,不是不殺甲,不殺乙;或今天不殺,明天不殺,而是從今以後,於一切眾生離殺害心。持不殺戒的,什麼時候,誰也不會對他有被殺害的威脅與怖畏了。這是約律儀戒說,就有積極的利生意義。能這樣,才能說得上攝善法戒,饒益眾生戒。

  
己二: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持戒三善本:增上決定勝;為他淨尸羅,則入於大乘。

  為什麼不能受持淨戒?因為不知道犯戒的過失,持戒的功德。重戒──[P292]戒,不問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是罪惡的。所以有的聽了犯戒的過失,而不敢受戒,極為可笑!實際上,外依三寶的加持,內發深切的誓願而受戒。是更能做到清淨不犯的。從違犯而「失戒」的過失來說,這是「眾患」的根「本」,主要是墮落三「惡趣」,及受「貧困」的果報。平常說:慳吝不捨得貧窮報,犯戒得墮落惡趣報,這是約特殊的意義說。生在鬼畜,有墮落而受福報的,在人中,有貧苦不堪的,這是施與戒的不同果報。如犯重戒而墮地獄,一定貧乏得什麼都沒有;如持(世間)上品淨戒而生天,一定是非常富樂的。可見犯戒也是貧乏因,持戒也是富樂因了。要知道,專知私德而潔身自好的,(如不布施)才會生人而得貧乏報。如與慈心相應而持戒,充分表現積極利他的意義,生天是一定能得富樂尊榮的。

  從「持戒」的功德來說,那是「三善」的根「本」。三善是:一、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生人天而得富樂自在的果報。二、以出離心而持戒的,能得「決定勝」果。決定,是證得聖果勝法的,一得永得,決定不[P293]再退墮生死。三、如以菩提心持戒,「為」利樂「他」而持清「淨」的「尸羅」(戒),這就「入於大乘」,名大乘戒,為成佛的因。所以,優婆塞戒也好,沙彌戒也好,比丘戒也好──七眾的別解脫戒,從菩提心出發而受持的,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有人以為:七眾別解脫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學人,所以不用受持聲聞的別解脫戒。有人聽到持戒,就以為是小乘。這是大邪見,為佛教衰落與混亂的原因!

  
己三:受持淨戒者,如護於浮囊。不輕於毀犯,持犯俱不著。

  「受持淨戒」而又毀犯,不是環境的誘惑力太強,就是煩惱的衝動力太強。但重要的,還是自己淨戒的力量太弱。否則,如城防堅固的,雖有強大的敵人來侵襲,也能堅持而不致陷落的。所以護持淨戒而使戒力增強,是重要的修習。沒有犯重戒以前,一般總是忽視輕微的過失,而不知這是大失敗的遠因。如涓滴不塞,會造成提防的潰決一樣。舉不肉食來為例,如素食成了習慣,內心有對肉食腥臊的厭惡心,這是不容易犯的。如本沒有不肉食的決心,或者會[P294]想到肉食而生快感,那雖然素食很久了,由於戒力的羸弱不堪,還是容易破戒的。如持戒而時有微小的違犯,不知道警覺,不知道懺悔而使淨戒清淨;積小成大,就隨時有犯重的危險了,所以戒經有「如護」「浮囊」的比喻。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沈沒的,如現代的橡皮圈。這應該特別珍惜愛護他,如小小洩氣,不知道補救,一定會滲水而有滅頂的危險。菩薩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願生在人間,見佛聞法,利益眾生;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所以菩薩的受持淨戒,『輕重等護』,比聲聞人的持戒,還要謹嚴得多。

  菩薩淨戒,是不離三心而修的,所以菩薩雖自己嚴持淨戒,而決「不輕」視「毀犯」戒法的眾生。從大悲心來說,這是可憐憫,而不是可輕視的。雖然犯戒,不是不可能還復清淨,不是不可能成佛的。凡輕視毀犯的,一定是自以為持戒,自己是怎樣的清淨如法。不知道這早落在我執我慢的分別心中,不成菩薩的戒波羅蜜多了。而且,如輕視毀犯,由於意識上的對立,不容易教化他[P295],也就失去菩薩利他的方便。倒不如不輕毀犯,憐愍而安慰他,容易把他感化過來。所以菩薩的淨戒,是無所得的空慧為方便,對於「持」戒「犯」戒,都是「不著」相的。能達『持戒犯戒不可得故』,就是三輪體空的淨戒波羅蜜多了。

  其餘如上面菩薩學處中說。

  

導師:

回應

《成佛之道增注本》294頁提到「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例如《四分律卷第一》偈頌說:
如人欲渡河  用手及浮囊
    雖深無沒憂  便能到彼岸
    如是諸佛子  修行禁戒本
    終不迴邪流  沒溺生死海

 

多聞思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