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shou - 周日, 2023-03-12 11:12
姓名或匿稱:
yishou
不好意思,末學中文程度不太好,欲請教導師對以下『阿閦佛國經』經文粗黑體字字句的解讀 (經文引言如下)。
如『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下)說:
「其剎眾弟子,終無有貢高憍慢,不如此剎諸弟子,於精舍行律。……諸弟子不貪飲食,亦不貪衣缽,亦不貪眾欲,亦不貪著也。為說善事行,所以者何?用少欲知止足故。舍利弗!阿閦佛不復授諸弟子戒;……是諸弟子但以苦空非常非身以是為戒。其剎亦無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於我法中除鬚髮,少欲而受我戒。所以者何?其阿閦佛剎諸弟子,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舍利弗!阿閦佛剎諸弟子,不共作行。便獨行道,不樂共行,但行諸善」(9)。
根據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起源>>的說明:
阿閦淨土的聲聞弟子,不在精舍行律,不受戒,也不用剃除鬚髮,只是少欲知足,「獨住」的精進修行。
若依據導師的說明(不受戒,也不用剃除鬚髮),經文中粗黑體字句(於我法中除鬚髮)是指心歸依法,而非以外相形式的出家儀軌(剃除鬚髮、受戒) 出家嗎? 如果是,請教後句的「受我戒」該如何理解? 還是末學對經文理解有誤,其實是另有他意? 再麻煩解惑,感恩。
- 瀏覽次數:1275
回應
「於我法中除鬚髮」之解讀
著作中依著經文,如:「用少欲知止足故」、「阿閦佛不復授諸弟子戒」、「其剎亦無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等,而解釋為:「阿閦淨土的聲聞弟子,不在精舍行律,不受戒,也不用剃除鬚髮,只是少欲知足……」。
其中,此句「其剎亦無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於我法中除鬚髮,少欲而受我戒」的意思是:阿閦佛土中沒有受戒儀軌(事)等,譬如此佛土的修行者――於釋迦佛法中剃除鬚髮,少欲知足而求授出家戒。換言之,阿閦佛土沒有如同釋迦佛土弟子們的「受戒事」――「剃髮」、「受戒」等僧團生活。
參閱相關資料,如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pp.782-783:
阿閦佛淨土中的聲聞弟子,漢譯本說:
1.眾弟子不於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諸弟子不貪飲食、衣鉢、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為諸弟子授(制)戒――其剎無有惡者故。
4.無有受戒事――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
5.諸弟子不樂共住,但行諸善。
阿閦佛國的聲聞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沒有為他們制戒,他們也沒有受戒。沒有和合大眾,舉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獨住修行。這是比對釋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顯出淨土弟子眾的特色。……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其他法門〉,pp.1196-1197:
初期大乘的出家菩薩,有住阿蘭若的,如《法鏡經》所說……有的淨土,有菩薩與聲聞。如東方的阿閦佛土,有男有女,所以聲聞與菩薩,都有在家與出家的二類。聲聞的出家眾,沒有釋尊所制那樣的律制,如《阿閦佛國經》卷上(大正一一.七五七中――下)說:……
阿閦佛土中,衣食是自然而有的,所以沒有衣食瑣事。沒有作惡的,所以不說罪事。沒有煩惱,所以不用授戒。獨自修道行善,所以不在寺院中住。這是出家的聲聞;出家菩薩也只說到「不在(精)舍止」,當然也無所謂律制。這是理想的淨土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當然是不適用的。
《華雨集》(五),p.254:
……大乘淨土,是進一步的理想國。衣食自然,智慧發達,佛法流行,男女問題也得到解決。早期的東方阿閦佛國,有出家(沒有僧制)也有在家,有聲聞也有菩薩,有男子也有女人,卻沒有現實人間的苦難。……
以上,提供參閱
導師著作答客問版主:利生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