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芻言

佛法芻言

 

      「得人身,聞佛法」,我們這一生總算沒白來。於人身,世尊有「盲龜浮木」、「爪上土大地土」之喻;於佛法,則有「百千萬劫難遭遇」之警策。在五濁惡世說甚深難信之法,調伏剛強眾生,世尊亦有「疾入涅槃」之慨,所以吾等可謂「善根宿植」而有以獲此希有之學佛因緣。

      既歎因緣之殊勝,則學佛行者基本上對於佛法必須有正確的認識,如此方能把握學佛之正觀,入寶山而不空歸。佛學並非一門空玄的學問;理論上的佛法不足珍貴,所謂「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有了理上的悟解,再加上實踐的信願,才不致流於空談。

      佛學浩瀚,總不離「五戒、十善、四諦、緣起、四攝及六度」,而其特質則在於「緣起」,又凡此一切都必須建立於因果上,有了因果才不會落入「斷」、「常」的邊見而謗佛謗法,生死流轉,無有出期。如來悲憫眾生,施法救渡,無所不用其極,所謂「隨機五三異,方便示差別」,隨順眾生根性,方便教化。緣增上心,為人天說五戒十善之世間法;修五戒十善,得保人身,其果報僅為人天而已,不出三界,不離生死,是不究竟的。是故緣出離心,為二乘行者說四諦及緣起之解脫法門,揭櫫了「苦」的逼迫緣於諸行無常,無常故苦;「集」之招感則為執於人我,所以「觀無常,滅我相」,涅槃寂靜之解脫樂隨之至矣。此即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真義,與「三法印」義理相通。二乘行者雖是出離三界,不受生死,亦屬「自了漢」而已,常為大乘聖者所呵斥。儒家之「獨善其身而兼善天下」,佛家之「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都是服務利他的表現,而後者才是究竟的,亦即學佛之最終目標。《成佛之道》本頌有云:「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迴入於大乘,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正闡明了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行菩薩道,方是我們所應投入之陶賢鑄聖的大冶洪爐。

      最能代表佛陀一代時教,不共於外道的佛法特質──「緣起正法」,更不得不提出來互相研究。這不共於世間的正法,每每見述於印順導師之《妙雲集》中,常為老法師所讚歎。佛陀雖云「緣起義甚深」,吾等則不宜妄自菲薄,裹足而不求甚解,今權且作一嘗試性之探討。

      「緣起」是說宇宙萬法皆依因託緣而起,亦即一切法之生起、存在及滅亡,乃由於各種條件和合或分散所致,所以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由「此」而「彼」的相待性,就顯出佛法之因果關係,換句話說,一切法的生滅都不能離開因果。如《中論》頌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破除了「無因」說及「自性有」的邪見。譬如一株果樹之長成,須賴日光、空氣、水分、肥料等因素之組合,故說「此有故彼有」,而「此滅故彼滅」則說明了果樹沒有日光、水分等條件必趨於死亡,凡此都是有因有果的。所以說一切法都依「緣起」而現「緣生」。緣起即表示「非自性有」,所謂「自性有」,是指自體真實,不依待他物,而常住不變的。然而佛陀告訴我們「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時不在變化中;組成諸法之各個條件既都是剎那在「生、住、異、滅」中,試問那「諸法」是否也應是無常而非自性的呢?其理不言而喻。「非自性有」即為「空無自性」,所以說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心經》上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是此理。吾等凡夫無始以來由於無明薰習,執著於自性有見,對於諸法萬相,無一不認為是實有自體,然依徹悟性空的聖者看來,則萬法緣起,如幻如化,一切存在的,僅是那權且安立的「假名」而已。如《金剛經》所云:「須菩提,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因為一切法緣起無自性,沒有真實的一法可得,故曰「即非一切法」,但為了教化眾生,勉強安立了「假名」,而說「故名一切法」,既是假名,佛陀也就隨說隨泯了。

      佛法的展露以有情世間為中心,因為有有情世間之正報,方有無情器世間之依報,山河大地無一不是依傍有情而生起的,故曰「萬法唯識」。同樣的道理,緣起正法於有情所顯現的,乃為「十二緣起」,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而老死憂悲苦惱又緣無明,如此有如一條鎖鍊繞成一環,無始亦無終,代表了眾生那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揭露了生死輪迴的真相。「此有故彼有」,眾生由於無始無明,也就有無窮苦痛產生;然而「此滅故彼滅」,祇要我們斬斷那無明的支鏈,則其餘的支鏈亦將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觀察緣起之流轉,還要進一步探求緣起之還滅,才能突破生死輪迴的大圈,而達不生不滅之彼岸。《中論》頌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即標示了緣起性空的宇宙人生真理,總破了萬法自性有之戲論;太虛大師說:「諸法剎那生,諸法剎那滅,剎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與《心經》中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三者意義相同。六祖慧能大師有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東坡居士詩:「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以上都是描述「無生」之境界。禪宗的明心見性功夫,亦惟有甚深的了達「緣起性空」的真義,方能如實發掘那「靈山自在汝心頭」之「本地風光」。

     《六祖壇經》有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日常生活中無處不是我們學佛道場。諸佛菩薩之得證涅槃解脫,無不是由其凡夫因地勘破無始無明而來,故曰「離生死而別無涅槃」,煩惱即菩提,入世即出世。當前我們所處環境雖險惡污濁,然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祇要我們有不移的信願──「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那麼「有為者亦若是」,我們必將達到成佛之彼岸。

(本文為初讀《成佛之道》之心得,投稿於一九七六年五月淡江大學「弘智學刊」創刊號,該創刊號同時刊載了宏印法師之〈宗教與時代及青年〉及李一光居士之〈再論『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等文,此外,當年淡江大學之才子,現為佛光大學之龔校長鵬程亦投稿乙篇─〈莊學與釋氏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