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五, 2021-12-17 16:34
姓名或匿稱:
張箜飷
「於此二道五菩提而行菩薩道者,根性有利鈍之異,此以創(注意!)發大心而分別之。或有信戒無基,福慧微劣而創發菩提心者,自空慧入,則厭離心切,墮聲聞中;自悲心入,則敗壞菩薩,成仁民愛物之行,墮凡夫中;自信門入,則神佛雜濫,墮外道中。如乘羊而為萬里之行,鮮有不退失者。其有無量百千萬億中,若一若二住不退失者,初觀無常等十五事而後入空,鈍根也。」(《印度之佛教》,pp.216-217)
此「觀無常等十五事」,即是指漸觀四諦、十六行相而入道?
「但真正的證悟,是觀四諦、十六行相,而得以次第悟入。不過在各學派中,修證的方法,有頓悟與漸悟的兩大主張。如上所說,逐次修證十六行觀,是漸悟;若是頓悟,則不分等次,經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慧,而悟入寂滅,即是證入甚深法性。」(《學佛三要》,p.177)
抑或係指十六心入道?
「加行位中,觀四諦理;然其證入見道,說一切有及犢子系,主四諦漸現觀,十五心或十六心中次第而入。大眾及分別說系,則於四諦一時現觀,頓入四諦共相之空無我性。即觀一切法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所,證空寂無生之一滅,乃名見道。」(《印度之佛教》,p.159)
還是指安那般那念十六勝行?
「持息念,俗稱數息觀,是心念出入息(呼吸)而修定的,就是六妙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淨。還有十六勝行,那是持息念中最高勝的。」(《成佛之道》(增注本),p.203)
或是說,「四諦十六行相」與「十六心入道」,二者相同?
佛光大辭典(慈怡法師主編)
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謂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為十六心。
- 瀏覽次數:3889
回應
回應:導師所說「觀無常等十五事而後入空」是指何而言?
觀無常等十五事
(1)念色無常,(2)念色苦,(3)念色空,(4)念色無我,念色(5)如病、(6)如疽癰、(7)瘡,(8)如箭入身,(9)痛、(10)惱、(11)衰、(12)壞,(13)憂、(14)畏、(15)不安
【經】
【論】
厚觀法師《大智度論講義》
(A)觀無常等十五事
(1)念色無常,(2)念色苦,(3)念色空,(4)念色無我,念色(5)如病、(6)如疽癰、(7)瘡,(8)如箭入身,(9)痛、(10)惱、(11)衰、(12)壞,(13)憂、(14)畏、(15)不安,以無所得故;受、想、行、識亦如是。眼、耳、鼻、舌、身、意,地種、水火風空識種,觀無常乃至憂、畏、不安,是亦無所得故。」(《大智度論講義》卷54〈27天主品〉,pp.1521-1522)
【厚觀法師《大智度論講義》資料】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25〈25 帝釋品〉:「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發一切智智相應之心,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思惟色乃至識,(1)若無常、(2)若苦、(4)若無我、(3)若空、(5)若如病、(6)若如癰、(8)若如箭、(7)若如瘡、(10)若熱惱、若逼切、(12)若敗壞、(11)若衰朽、若變動、若速滅、(14)若可畏、若可厭、若有災、若有橫、若有疫、若有癘、(15)若不安隱、若不可保信。」(大正7,134b15-21)」(《大智度論講義》卷54〈27天主品〉,p.1522)
摘錄【厚觀法師《大智度論講義》科判】
A、觀五蘊等諸法無常、寂滅等
(A)觀無常等十五事
a、舉五蘊說
(a)釋名義
觀色「無常、苦、空、無我」,如先說。
觀五眾能生諸惱,故言「如病」。
有人聞五眾如病,謂為輕微,故言「如癰疽」。
有人以癰疽雖難愈,猶或可差,故言「如箭鏑入體,不可得出」。
有人以箭鏑在體,雖沈深難拔,良方妙術,猶可令出,故言常「痛」、「惱」。
如人著「衰」,常有不吉;五眾亦如是,若人隨逐,則無安隱。以有「衰」故常懷「憂怖」。
是五眾如與師子虎狼共住,常懷「憂畏」。
是五眾無常虛誑等過故,常「不安隱」。
(b)辨法數
問曰:五眾但有此十五種惡,更有餘事?
答曰:略說則十五,廣說則無量無邊;如《雜阿含》中呵五眾有百種罪過。
(c)應機施教,說法不定
問曰:何以常說無常、苦、空、無我;或時說八事──如病、如癰疽等;餘七事少有說處?
答曰:Ⅰ、
Ⅰ、依根性利鈍分別
人有上、中、下。
(Ⅰ)上根說苦空無常無我四
為利根故說四,即入苦諦。
(Ⅱ)中根說如病如癰等八事
中根者,說四,則不能生厭心;說如病、如癰等八事,則生厭心。
(Ⅲ)下根總說痛惱等十五
鈍根人聞是八事,猶不生厭,更為說痛、惱等七事,然後乃厭。
(Ⅳ)結
利根易度故,常多說四事;鈍根人時有可度者,故希說餘事。
Ⅱ、依凡聖分別
上八事名為「聖行」;餘七事,凡夫、聖人共行。
初四入十六聖行故,般若中常說;又說般若,為菩薩利根故,多說聖行。
※ 兼說「初入方便行」
今問「云何是初行法」故,此中都說。
b、例同十二入、六種、十八界
十二入乃至六種等亦應如是呵。
十八界等亦應具說,誦者忘失。所以者何?此十八界等諸法皆是五眾別名故,不應不說。
(B)觀寂滅等
a、菩薩觀五眾等寂離、遠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a)菩薩利根,觀五眾等寂離,但為般若故
若行者觀五眾等寂滅、遠離、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此但為般若波羅蜜故,不合上十五說;十五事,三乘共故。
(b)辨菩薩與聲聞人智力之差別
Ⅰ、二乘人智力薄故,不能直觀寂滅等
聲聞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觀五眾若遠離、若寂滅等,但能觀無常等;入第三諦,乃能觀寂滅。
Ⅱ、菩薩利根,發心即觀五眾,得寂滅相
菩薩利根故,初觀五眾,便得寂滅相。
(c)兼釋「以無所得故」
「用無所得」者,常用無所得空慧觀諸法相。」
b、般若相:五眾實相即是涅槃
復次,釋提桓因問般若波羅蜜相,不問五眾患厭事,但說般若相。
「般若相」者,不離五眾有涅槃,不離涅槃有五眾;五眾實相即是涅槃。
是故初發心鈍根者,先用無常等觀,然後觀五眾寂滅等。」
(《大智度論講義》卷54〈27天主品〉,pp.1526-1528)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