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一, 2021-11-29 11:53
姓名或匿稱:
章旨冠
「修慧 在三有漏慧的修行過程中,思慧與修慧,同樣對於諸法起著分別抉擇,只是前者(雖也曾習定)未與定心相應,後者與定心相應。思惟,又譯為作意,本是觀想的別名,因為修定未成,不與定心相應,還是一種散心觀,所以稱為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即成修慧。心能安住一境——無論世俗現象,或勝義諦理,是為止相;止相現前,對於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止修成就,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觀因果、觀緣起、乃至觀佛相好莊嚴;或在勝義諦中,觀法無我,本來寂滅。這不但心地極其寂靜明了,而且能夠於明寂的心境中,如實觀察、抉擇,體會得諸法實相。從靜止中起觀照,即是修觀的成就。這是佛為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單是...」(《學佛三要》,pp.187-188)
此「佛為彌勒菩薩開示止觀之界說 」,是《 解深密經》 (Sanidhi Nirmocana-sūtra)之〈 分別瑜伽〉的彌勒(Maitreya)請問世尊「於大乘中,如何修奢摩他(śamatha)、毘鉢舍那(vipaśyanā),修習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的分別關係?
「一是奢摩他(止)所緣境事,謂無分別影像;一是 毘缽舍那(觀)所緣境事,謂有分別影像」
- 瀏覽次數:4091
回應
回應:《學佛三要》所說「佛為彌勒菩薩等開示止觀時,所定的界說」何指?
一、導師於《學佛三要》pp.187-188這段的主旨是介紹「修慧(修所成慧)」,所論述的內容,導師表示這是依據「傳承自彌勒菩薩」的「瑜伽行學派」所教授的「止觀」法門。
二、大乘唯識「瑜伽行學派」,它是承繼傳統聲聞部派的道次第而開展的大乘禪觀,例如《俱舍論》的「修所成慧」是屬於「順抉擇分」之「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之道階,「瑜伽行學派」承繼「四善根」「順抉擇分」而另賦予大乘的觀行。
(一)《俱舍論》〈分別賢聖品〉修行入證程序(摘錄)
(二)「瑜伽行學派」四善根(煖、頂、忍、世第一法)修行次第
【「見道、修道、究竟道」等無漏三道與有漏「修所成慧」不同,略而不引】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