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部」究從何而來?

姓名或匿稱: 
鄭諒傳

導師在印度之佛教說到上座部之分裂,其中正量部與有部傳為:      

  正量傳          

          ┌─一切有部 

上座──┤ 雪山       

     └─犢子部

 

有部傳

          ┌─說一切有部 

上座──┤        

      └─雪山部           

上座系末派之分,眾傳之不一如此。然若即眾傳而除其自尊所宗之成見,則學派之分,猶大略可見。正量、法勝(法上)、賢道(賢胄)、六城(大山、密林山)四部,從犢子部出,眾傳所同。犢子部則有部傳謂其從一切有部中分出,餘傳則謂其直從上座部來。此可解,有部者素以上座之根本者自居,宜其以弟兄行之犢子,視為自宗之子派也。經部(師長、說轉)自有部中出,眾傳無諍。分別說傳,說轉與說經為二部,餘傳則視為一部。詳說轉部之宗義,與經部譬喻師異,應有本末之分,如分別說者說。有部傳與正量傳,謂本上座部轉名為雪山;」(《印度之佛教》,pp.111-113)

 

這「雪山部」究是何指?

甲說、原始上座部

為有部、犢子、分別說者之根源。未分化以前之原始上座部。後因部族不斷分出,本山就剩餘成為「雪山部」。

乙說、有部的本上座部

有部傳與正量傳,謂本上座部轉名為雪山(《印度之佛教》,p113)

丙說、分別說者之本上座部

「有部傳以飲光、法藏、化地從有部(分)出,此以有部者之以上座根本及正統自居也。不言分別說而言雪山者,以分別說部自銅鍱部之南移於錫蘭,化地、飲光、法藏之離本宗而分化於大陸,上座分別說部之本宗,日就式微,移化雪山,因之轉名雪山部。彼之用大天五事,猶分別說者之舊。」(《印度之佛教》,p.116)

回應

一、導師的著作以後期為準

在著作界,如有長達五十年的寫作歷程,後來的有些修正、補充,或提出不同的意見,原是極平常的事。(《永光集》,p.194)

 

參訪(二):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四日(台中華雨精舍)

導師開示:首先,我先說個意思:我寫作的時間很長,從早期到晚年,有一些前前後後不太同,以後期為標準。(拙編著《人間佛教的聞思之路》,p.114)

 

二、讀《印度之佛教》之餘,可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之相關內容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部派分化與大乘/第一節部派分化的過程/第三項部派本末分立的推定

 

三、依導師的研究:後期的四大派說,都是後代學者,依當時現存的及傳說中的部派,任意分配,沒有可信據的價值。

 

這些後期的四大派說,都是後代學者,依當時現存的及傳說中的部派,任意分配,沒有可信據的價值!至於「律分五部」,是當時北方盛行的律部,並非為了說明十八部。所以《出三藏記集》所傳——塚書的K.說,也只是中國學者的想像編定。還有塚書的R.說,即多羅那他所傳三說(原出《異部精釋》)的第三說,多少變化了些,減去大山部,而另出雪山部為大派這也是受了四大派說的影響,參考說一切有部所傳,以雪山部代上座部,合成四大派說一切有部、大眾部、正量部、雪山部。從上來的簡略研究可見依四大部派為根本的部派傳說,都出於後代的推論編排,與早期的傳說不合,可以不加論究。有關部派分立的系譜,應依四大派所傳的,來進行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340-341)

 

可見有關大眾部的分派,「大眾說」是依後期存在於南方的部派而說。這樣,上座部的分派,以大眾說最妥當。大眾部的分派,反而以上座部三派的傳說為好。這就是身居局外,沒有「自尊己宗」的心理因素,所以說得更近於實際。這樣,佛法分為二部、三部、四部,而分出更多的部派;十八部只是早期的某一階段。確定十八部是誰,是不容易的,這裡只就大綱分派,加以推定而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46)

 

部派分裂的年代,雖有種種傳說,由於佛滅年代的傳說不同,難以作精確的考定。(《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52)

 

所以,依阿育王灌頂為西元前二七一年(姑取此說)來推算,佛教的根本分裂(第一階段),必在西元前三00年前。西元前二七0年左右,進入部派分裂的第二階段。上座部已有分別說及說一切有的分化;大眾部已有一說、說出世部等的分立。西元前二三0年左右,進入部派分裂的第三階段。西元前一00年前後,十八部全部成立。當然,這一推算,只是約計而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53)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