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法友 (未驗證) - 週六, 2021-08-21 10:36
姓名或匿稱:
義成
導師在中觀今論說道「中觀者從緣起觀的立場,即不作此等說。有人引《大智度論》卷一五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以為空宗所說與唯識者的見解一樣。不知原文接著說:「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龍樹不但以心識故知有,也以根——生理機構——故知有。即使說依心故知有,也只是三空中的觀空,非自性空正宗。應該知道:「依心識故有,是則非有」,這是正確的,但不是唯識的。因為中觀者顯示諸法的存在,是「因果系」的:依因果緣起以說明它是有,也依因果緣起說明它的自性空。能知所知的「能所系」,也是緣起(所緣緣)的內容之一,但在中觀者論及諸法因緣生時,不一定含攝「能所系」在內。《中論》等現在,不難考見。所以,即沒有能所關係,它也還是可以存在的,因為除了心識,其餘的無限關係,並未消失。」(《中觀今論》,pp.159-160)
此中智論所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1)。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2)」「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3)」。
是指「如果一切法是真實有、自性有,那就不應透過心識方能知其為真實自性有(1)。如果諸法的有,是透過心識(名言識)才能知其有,則此諸法非真實自性有;其實是如幻假有(2)。「像是地有堅硬相的特性,這是透過身根接觸產生身識,再透過意識了別,方知地有堅硬特性。故此有(地堅相)非實有,乃無自性的假有(3)?
- 瀏覽次數:3198
回應
回應:《智論》說「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其意何指?
一、本論題之背景:/《中觀今論》/第八章中觀之諸法實相/第二節性‧相
天臺宗所主張的「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其中的「十如是」乃是出自《法華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導師在《中觀今論》第八章特別依《法華經》及《大智度論》之「十如是(合併為九相或十相)」分別論述「中觀之諸法實相」:
二、導師首先介紹「性‧相」時,引用《大智度論》之「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及「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等論文來解說。義成法友的詮釋乃是「引申義」(並非錯誤),但與《大智度論》論文「問、駁(答)」之間,有少許出入。筆者補充如下:
(一)依據厚觀法師參考導師的《大智度論筆記》所作之科判,摘錄如下(標楷體字為《大智度論》原文):
卷15初品 羼提波羅蜜法忍(25)
貳、忍波羅蜜(之二)一、羼提之意義及法門分別(承上卷14)二、釋「生忍」(承上卷14)
三、釋「法忍」
(十二)離有無見,住中道;
1、破有見
(1)總破
A、有無墮斷滅故
B、但假名和合,法無名亦無故
C、以心識知,離心不可得故
D、四大等相悉捨相故
E、諸賢聖人能令轉變故
F、有見為貪瞋癡等所繫諍故
(《大智度論講義》卷15〈1初品之羼提波羅蜜法忍義(25)〉,pp.398-399)
(二)以上為《大智度論》解釋「法忍」諸義,「破有見」時「舉例說明(1)總破」之完整論文。
三、所以中觀的「空」是「自空(即空、自性空)」不是「他空」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