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空不見有」與「空相」是否相同?

姓名或匿稱: 
 

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說到:


1.「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是「幻有真空二諦」(註、「見空不見有、見有不見空的幻有真空二諦不同。」(《中觀今論》,p.210))

(1)「「幻有真空」二諦:此二諦是利根聲聞及菩薩,悟入空性時,由觀一切法緣起而知法法畢竟空,是勝義諦。從勝義空出,起無漏後得智——或名方便,對現起的一切法,知為無自性的假名,如幻如化。但此為勝義空定的餘力,在當時並不能親證法性空寂,這是一般大乘學者見道的境地。不但菩薩如此,二乘中的利根,也能如此見。此與前實有真空的二諦不同,此由後得方便智而通達的,是如幻如化的假名。此又可名為事理二諦,理智通達性空為勝義,事智分別幻有為世俗。」(《中觀今論》,pp.209-210)

(2)修行者「觀凡情的諦實相不可得時,如幻現相每是畢竟不起而都無所見。

(3)唯識家雖重於依他起及遍計執的差別說,但也有此義,」(《中觀今論》,pp.212-213)

(4)「第二(幻有真空二諦)是唯識宗義,龍樹論也有此義」(《中觀今論》,p.210)

2.「龍樹菩薩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這不是佛陀說「空」的本義。」(《中觀今論》,p.223)

請問,這1的「見空不見有」的「見空」,與2的「空相現前」的「空」,是否相同?

回應

請提供與本論題相關之「導師著作前後文」,以便了解提問之旨意。

提問者可能某種原因無法呈現完整貼文,本中心網管負責人電告筆者並轉來貼文內容筆者已補貼全文。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一、「見空」與證果的關係

(一)《雜阿含經》有關「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果的含意:

《雜阿含30經》:「……輸屢那!如是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舍利弗說是經已,長者子輸屢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長者子輸屢那見法,得法,不由於他,於正法中得無所畏。……。」(《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39)

 

《瑜伽師地論》對於《雜阿含30經》「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的解說:

「勝利」: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五者、於自所證無惑。六者、於他所證無疑。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雜阿含經論會編(上)》p.40 ~ p.41);《瑜伽師地論》卷86,(CBETA, T30, no. 1579, p. 778, c14-26) 】

 

(二)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

「《相應部》的〈梵天相應〉,《中部》的《聖求經》等,也都說到了緣起與涅槃——二種甚深。涅槃甚深,緣起怎樣的與之相應呢?依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闡明生死的集起;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緣起是有為,是世間,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涅槃;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空之探究》,p.8)

 

「「空諸欲」,「空世間」——我我所空,「貪、瞋、癡空」,都是依生死世間說空的。如徹底的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永滅,也就顯示了出世的涅槃(nirvāṇa, nibbāna)。《相應部》說到了這樣的文句:

「如來所說法,甚深,義甚深,出世間空性相應」。

佛說的法,為什麼甚深?因為是「出世間空性」相應的。出世間空性,是聖者所自證的;如來所說而與之相應,也就甚深了。出世間空性,是難見難覺,唯是自證的涅槃甚深。」(《空之探究》,pp.7-8)

 

(三)見滅得道(見空得道)

 

見法滅才能得道,本是《雜阿含》早有的思想,不過,經過了大眾、分別說者理論上的詳確發揮。空義就是滅,所以見滅得道,對空義的開展,賦予直覺證驗上的根據,關係之密切,可想而知!」(《性空學探源》,p.265)

 

「如能從幻相而悟入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即能從執障中透出,而入於脫落身心世界的境地。古人說:「見滅得道」,「見空成聖」,「入不二門」,大旨相同。」(《學佛三要》,p.200)

 

「大眾部是在現觀見諦以前的世第一法(laukikâgra-dharma)位,能一心觀四諦,但這還是現觀以前的世俗智。由此引入現觀。以意推測,也應是見滅諦無為。銅鍱部的修證次第,在「行道智見清淨」時,以無常、苦、無我,起三解脫門。而轉入「智見清淨」,也就是聖道現前,是無相、不起、離、滅,以「涅槃所緣」而入的,也是見滅得道。在這二系中,大眾部及上座部系分別說部各派,都一心見道。滅——涅槃空寂的契入,雖修道次第方便不同,而「見滅得道」,與大乘佛法的「無生忍」,實是血脈相通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65)

 

二、導師此處所說的「見空不見有」等同「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請參考:

唯見正法,「見法,涅槃、滅盡」即是「於一切法都無所見」,所以阿羅漢、辟支佛亦得慧眼。

見法涅槃之所見,如《阿含經》所示為「無量、無數、永滅」,此即是《般若經》系所說的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6415

 

三、「空相現前」不等同「悟入、證入」空相

離一切妄見,即是要學者泯絕一切,就是空相也不可耽著。若有空相現前,執有空相可取」此時之「空相現前」卻執空相,並非「悟入、證入」空相。

 

四、所以,這1的「見空不見有」的無漏「見空」,與2的「空相現前」執相有漏「(見)空」不同。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