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境」是什麼意思?

討論區:
姓名或匿稱: 
mien

想再請教幾個問題,

1、唯識無境的「無境」是什麼意思?如果從認識論來說,我可以體會一二,外在的境界因為被心識感知,眾生才知道它的存在,外境依賴心識而存在,導師也說:「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即是識的影象。」這一點我覺得比較好理解,認識論上的唯識,好像比較好懂,我覺得近似西方哲學柏克萊(George Berkeley)的唯心論。

 

2、導師說「假使說心是萬有的本體,一切從此出,又歸結到這裡,那就是本體論上的唯識了。」又說「實無外境,唯有內識」,這我就不太懂了,難道101大樓這樣的外境也是「無」?我不太懂。外在的境界不也是緣起有嗎?不管有沒有「識」去認識它,外在的境界不都是緣起的存在嗎?如果101大樓是心識之外的緣起存在,憑什麼說它是唯識所現呢?

 

3、唯識所現,瑜伽行派認為阿賴耶識具有生出一切現象的能力,是指宇宙萬物山河大地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嗎?是指一個人的識所變現,或所有眾生的識所共同變現?每個人不都有一個阿賴耶識嗎,如果是指單獨個人第八識所變現,那麼別人憑什麼看到我的「內識」的山河大地?與此相近的問題是:「萬法唯識」是唯一個人的識?還是唯所有眾生的識?若是唯一個人的識,為什麼大家的識所變現的世界好像都差不多?(從細心說、不可說我、勝義補特伽羅的歷史淵源來看,我感覺上好像是指一個人的主觀唯識。但以上疑惑還是存在。)

 

對唯識一知半解,若能得到法友解答,也許我讀唯識的方向會把握得較正確。謝謝!

(若我的觀點有錯,請包涵並指點一下!謝謝!)

您的問題其實就是佛法最深處的根本深義 - 一切法的真相是 空與無相。 意思就是 , 你所知所覺的一切, 包括你自己在內, 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而只是一個幻象。所以, 101大樓的緣起, 只是存在於你與我們大家的 識 裡的一個 “再真實不過的幻覺” !!!  因為我們大家類似的業 , 把我們帶到這個我們大家的 識 所共同能察覺到的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大家能感知到共同的器世間緣起  , 這在佛法稱之為 共業 , 然而 , 對於另一個 業 與我們不相同 , 而存在於我們身邊相鄰的 平行世界 (Parallel World) 裡的眾生來說 , 我們的 器世間緣起是不存在的 , 相對的 , 他們的 器世間緣起, 對我們來說也是不存在的。這就如同在空中, 有很多電視頻道訊號交互參雜在一起 , 為什麼你只能看到你所選的頻道的節目一樣的作用機轉 。

這個議題不是很多人所能夠接受的 。 因此, 我個人的看法 , 應該是沒有辦法在這裡詳述的 。再說, 這個問題所牽涉到的法義太龐大 。只能靠你更加精進的深入去體悟 佛法所說的 第一義 , 才能夠理解 。

不過, 若是以換一種方式, 以物理來變通去解釋您的問題, 可能會比較容易幫助您了解 。

您可以參考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物理) 所論述與實證的 Wavefunction Collapse (波函數崩陷)。 然後再印證到佛法的唯識學理上面 , 你絕對會對於佛法智慧之精深而讚歎與感到不可思議 !  

 

版主若認為上面所發表的某些文字太過於玄奇或與此討論區原則不符, 煩請逕行刪除 .

 

 

 

佛法甚深不可思議,我會努力深入經藏體會佛法真理的。謝謝您的解答。感恩!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瞭解唯識, 應以正確的學習心態 。否則, 很容易會偏離正法的範圍而誤入形而上的玄學 。 在唯識作用機轉裡, 你可以清楚的發現兩個佛法的重心..

1.  生死輪迴的關鍵就在於眾生的 識 所造成的 業 。而識與業又會在無量的生死世界循環裡相輔相成, 造成不斷的 波函數崩陷( Wave function Collapsed) 。這就造成眾生於輪迴中永無出期 。

2.  瞭解了上面1. 以後, 也就可以知道, 只要斷除 識與業, 就能夠依照緣起性空法則, 截斷下次輪迴的前後際關係 。 也就是達到不會有任何一個世界的 波函數(Wave function) 在我們的 識 裡產生 崩陷( Collapsed) , 這樣在理論上就可以達到終止輪迴的涅槃 。 這不是容易的事 。 但至少, 我們可以努力做到確實在每一期的生死中保持善業與佛法智慧的增長, 依照 波函數崩陷( Wave function Collapse) 的作用機轉,我們就會一直在 善與有佛法 的世界裡生死循環, 也才能夠有機緣繼續增長善業與修習佛法 。 若是以菩薩道來說, 保持這樣的生死輪迴形態而不取涅槃才是正道。因為這樣就可以不斷的修習佛法、增長善根與救護一切眾生 。

若以佛法最深處嚴格來說, 若是有  我修習佛法、我可以增長善根與我去救護一切眾生, 這樣的心念也都一樣是 波函數崩陷 所產生的幻覺 。 因此, 知道是幻而仍然能夠 不執著於修習佛法、增長善根與救護一切眾生 的 精進修習佛法、增長善根與救護一切眾生, 就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旦清楚的理解, 我們所覺知的一切種種 , 都只是存在於 識 所產生的不真實幻覺以後, 你就會真正體悟 金剛經 所說的..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TOM法友,我能够知道您确实是一位虔诚的佛陀追随者;若能够去到台湾,我会试图去拜访您!

但是,即便抛去其他的意见,对于你提及的科学实证,我需要表达不同的看法。我可以非常确定的说,佛法是向着身心,向着人,向着善的;我们不能够把世俗的科学知识来思量身心本身,其实知识也只是思量罢了。更高意义上说,我认为,佛法是追求至善的修行道路,佛陀处处说善;佛陀所说的缘起,就是在于,何有彼有/何无彼无,而不是去关心,不是去思量[那个存在]的真实性,不是去思量[那个存在是什么],不是去思量[那个]的本质。佛法是善,这超越于我们关心的对现象的意图理解。

我不关心科学的某种理论,这不会有助于善的成就,这根本就是两条道路。这是我能够说得,不过我说得也够多,以后看来会少来打扰大家了。

 

相信您一直以來在阿含基礎上所表的文章, 對在這裡流覽的法友來說  , 同樣的是有所受益 。 佛法討論區的立意, 不就在網頁上寫的很清楚 ? 歡迎來訪之法友們,將您自身生活中消減煩惱的經驗,提供網友們分享. 大家發表的文章, 大家來參與思考與討論。於一切法沒有執著的分別,不就是佛陀的教導我們解脫的要義之一嗎 ? 您實在無需因為末學的不同路線而選擇棄捨與大家方享法義的機會 。 我想, 您的反應似乎過度了 。或許, 正因為末學與您不同路線 , 才能夠成就在這裡經過討論而產生南傳與北傳之間相容的機會。希望您能發慈悲心不棄捨苦難眾生 。同時, 也衷心期待能在台灣與您見面 。帶您去看如幻存在的101大樓。

末學是以無量無邊宇宙的角度來反觀自身的渺小無我, 以量子的不確定性來解釋諸行無常與緣起性空, 以心理學來產生自己的同理心去關懷其他眾生的苦惱 。以多重維度的宇宙時空關係來解釋佛經裡的一些不可思議神通章節。雖然, 不能與已得道者相提並論,  但至少每天都可以活得自在無礙 。 我想, 以解脫煩惱的角度來說, 我以不同於您的方式, 達到了同樣目的。因此, 我把我的經驗與知識方享出來讓大家參考, 相信這樣的作法並沒有違反此討論區的規則 。 再者, 我所提出的科學角度是基於非常嚴謹思考對比過的看法 。目的就是希望法友能夠在有一個能實證的方式情況下, 對於佛經裡許多不合於常理的論點去加以合理, 來證明佛陀所言不會是虛妄的 。 因此, 我相信也沒有違反佛陀說法的本意 。

長久以來, 佛法本身到底所代表的是甚麼? 是個人身心的解脫? 是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是對我們這樣的生命形態,提供存在的意義? 還是祈求利益交換式的人天福報? 這些問題是不會有標準答案的  。 我認為以實際上來說, 上面的幾種情況, 是同時存在於現在的世間 。 不論到底是如何,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 沒有眾生會希望趨苦避樂 。 因此, 有煩惱是苦的, 這個原則應該是不會改變, 只是消除煩惱的方式有很多 。就如同從一地到一地可以有很多的交通方式可以到達 。只要能夠達到目的地, 每種方式都是正確的 。 末學是以北傳的經論為研修的基礎 。在經論中會遇到許多不能夠以常理去推斷的文字章句, 相信許多其他的法友也會有相同的情況 ,比如說, 在南傳的相應部經文裡, 一樣出現有 天人 來人間問法, 問完了就消失無蹤, 起世因本經裡也一樣提到許多有關世界與宇宙的情況, 這些經文是不能夠以現存的世間常識去理解的, 若是有修學者問您,這些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您該如何解說給他們聽 ? 是告訴他們這些都只是神話故事的比喻? 還是告訴他們, 這些你都不用管, 只要讀修持重點就好? 對初發心的高知識程度修行者來說, 若是你不能把經文裡的一些沒有辦法解釋的章句, 提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 而就只是歸於神話或故事, 告訴他們不用管那麼多, 只要信就好, 那麼你希望這些初發心的修學者,會以何等的心態來看待佛法?

因此, 以權宜方便善巧的方式來修習佛法而不違反解脫生死煩惱的本質, 才是合於現代的學習方式 。我想 , 這也應該就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初衷 。

 

大智度論在最後強調, 法義是無量無邊的…

今此世人壽命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不能讀。何況多者。諸餘大菩薩所知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說。無量世中或變化作無數身。是故所說無量。

- 大智度論 釋囑累品第九十

 

南傳 相應部 的 梵天勸請 佛陀 為顧念世人苦難而說法, 在最後的一句 梵天我思惑 不說微妙法, 意思是對一般凡人不說微妙法但應該不是說對一般凡人不說法而棄捨他們去繼續受苦, 否則也就不會在前面說對無量無邊根性眾生發哀憐心…… , 若不說微妙法., 那是說何等法?

時,世尊獨坐禪思,而起此思惟。依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越思念之領域。深妙唯賢者始知。又,此諸人等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諸人依於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而難見此理。此理者,即所謂依緣、緣起是。此理亦難見。此理者,即一切行之止靜,一切依之捨離、愛盡、離、滅、涅槃是。我若說法,諸人難瞭解我所說者,我是應所疲勞而煩擾。又,此以前未曾有聞之偈,世尊顯示:

艱難我所證 今此實難說敗於欲嗔者 難得悟此法逆世之常流 微妙而甚深微細極難見 貪慾之所污闇蘊所蔽者 不得見此法。

世尊作如是思惟,即躊躇不說法。…………

時,世尊知梵天之勸請,對眾生起哀憐,以佛眼觀世間。世尊依佛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眾人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猶如於蓮池之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不出水面,沈育於水中。有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出立於水,不為水所濕。如是世尊,依眼觀世間,見眾生眼有蔽多、蔽少,有利根者、鈍根者,有善相者、惡相者,有易教者、難教者,其中或有諸眾見來世罪之怖畏而住。見已,以偈答梵天沙巷婆提:



為於彼等眾 開啟甘露門

有耳之眾人 捨離其他信

梵天我思惑 不說微妙法

-相應部‧梵天相應‧第01經 

 

 

 

 

 

 

不会有离开,只是不会如以往那样的太多回应,我会花些时间在生活的城市,来做线下、面对面的南北阿含的推广;上周已经有了第一次活动,来了两位朋友,我会继续。若是真去到台北,我会事先与您联系。

至于道路的不同,就让它这样吧。

 

师兄,你有联系方式吗,很想和你探讨量子和佛法的关系!

我想 , 在這個平臺上討論佛法的方式 , 應該是最好的聯繫方式 。 不但可以與這裏眾多的法友集思廣益 , 而且可以透過其他法友表達的意見與看法以補不足 。

普朗克空间是量子世界最小的单位也就是极微,但我们佛教是不认同这个最小单位的实体。师兄如何看待呢?

普朗克尺度 (Planck scale) 是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的理論最小尺度值  。在那裡,  我們目前已知的所有物理定律完全不適用, 在那裡, 時間與空間都無法定義 。到底那裡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沒有人知道 。因為已經超過人類所能實際探測或是理解 。 在那裡, 是沒有所謂的 “實體” 存在。 而是以一種 弦論 (String theory) 所闡述的 能量的波動 。 我們都知道 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 最有名的公式 E=mc2,   也就是 物質與能量 是同一個東西, 是可以互換的 。 量子力學 闡述 波與粒子 也是同一個東西, 也是可以互換的 。因此, 根據廣義相對論 、量子力學與弦論的描述, 在 普朗克尺度 下, 這個不是實體物質的東西 – 能量的波動, 產生了我們所知的一切“實體”物質 。而不存在一個最小單位的 實體基本物質粒子 。 也就是說, 物質與能量與波是同一個東西不同的樣子。這個科學上的論點與佛法的論述並無不同 。以上述簡單的解釋去深入思考, 是不是就等同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下面節錄在 首愣嚴經裡的一段經文, 在下面的經文裡, 以如水成冰,冰還成水。來比喻能量, 物質與波  的互換性。我們不得不讚嘆佛法智慧的深妙….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汝觀地,麤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云何合。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首愣嚴經卷第三

在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一文中提到的 廣義相對論 ( General Relativity) 的公式E=mc2 ., 應該更正為是屬於 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 的公式。

我們往往在許多事件中會發生頭腦想要做的是A , 但做下去卻是B 。不論我們如何小心謹慎, 還是會發生這樣的事 。這種情形應證了我們的大腦裡確實是存在如佛法中所說 - 不同的 “識”掌管我們大腦中不同的功用層級區塊 。而類似上述的錯誤 , 似乎是五識與第六識的協調出了問題 ?

 

 

雖然讀唯識不一定要依靠科學,不過有時科學成果也能增加自己的視野。

今天的新聞談到:(自由時報 – 2013年11月18日)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Robert Lanza)聲稱他在量子力學中找到證實「人死但未消失」的證據。他提出生物中心論(biocentrism)支持自己的論點,指稱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意識使得世界變得有意義,時間與空間只是人類意識的工具。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佛法中常說的  不生不滅, 在科學上的意義就是這樣 。 我們與宇宙不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而是一體的 。 愣嚴經所說的 根塵同源, 就是此意 。

您提的那篇報導, 牽涉到極深的量子物理 。可以參考原文 。

http://www.robertlanza.com/does-death-exist-new-theory-says-no-2/

近來因其他事緣所拘,未能及時參與討論,今得空檔略談幾點看法:

一、古印度民族的特性一向是「未嘗有離哲學要素的宗教,亦無離宗教要素的哲學。宗教與哲學,始終保持一體不離的關係」,這可以從印度佛教史觀察到,佛教各個學派思想的提出,均會討論及解答有情眾生「在生死流轉中(誰來擔負)記憶儲存、業果相續、造業受報」的大問題,這自然也就關涉到「煩惱如何消除」的課題。學佛者如果能把握這個重點,將不會陷於文字的論議而流於空談;今日我們研究探討「唯識無境」這個命題也可以作如是觀。

 

二、部派佛教對於「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中,擔負「記憶儲存、業果相續」的主角者有二大派,其中一派系(犢子及說一切有系)「於蘊、界、處之和合中,建立補特伽羅」;另一派系(大眾及分別說系)則「於心、心所之相續中立建立補特伽羅」。而「唯識無境」的提出與後者有關,它傾向於「認識上」的「唯心論」。(導師說:部派佛教裡,還沒有本體論上的唯識學,認識上的唯識無境,卻已相當的完成。)

 

三、「無境」說的出現,與消除「惑業」煩惱息息相關,因為有情眾生六根觸對「六境」,因無明誤認「境界為真實」,而起「愛、取」,若了知「境界(虛妄)非實」,煩惱也就不起了。此外,由於瑜伽師們專修「止觀」,「心力增強,生理變化」而有「隨心自在、境隨心轉」的「無境」體驗,也漸傾向於唯心。

 

四、「部派佛教」經部等的「唯識無境」的思想,它是「部派佛教」通往「大乘佛教」間「佛教唯心論」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軸線,導師有詳細的分析:

 佛教的唯識,當然是出發於認識論,又達到本體論的。到了本體的唯識論,又覺得所認識的有它相對的客觀性,這才又轉到認識論上不離識的唯識了。部派佛教裡,沒有本體論上的唯識學,認識上的唯識無境,卻已相當的完成。(<<唯識學探源>>p.199)

 

佛教的生死輪迴,就是建立在一切錯誤中的根本錯誤上──無明。它障礙了真智的顯現,蒙蔽歪曲了事理的真相,使我們在虛妄的認識下,顛倒造業,流轉生死。所以要解脫生死,就要看透我們的根本妄執。在這點上著力,才能突破生死的罥索,得到解脫。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認識,就要研究到我們究竟認識些什麼?這些不是真相,那真相又是什麼?在這樣的要求下,認識論就發達起來,引出了妄識亂現的思想,外境無實的思想,這又完成唯識學的另一面。等到這細心、種子,與無境的思想融合,唯識學也正式完成。(<<唯識學探源>>p.200)

 

在認識論上,達到境不成實的思想;在因果相續的緣起論上,達到了細心持種能生一切的見解。彼此結合起來,這依它離言自性,就是心中種子所變現的,它就是心,這是真實。等到攔入認識界,它就出現了別體能取所取的現象,這是不真實的。「實無外境,唯有內識」的唯識論,宣告成立。(<<唯識學探源>>p.206)

 

五、mien法友問及:

唯識所現,是指宇宙萬物山河大地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嗎?是指一個人的識所變現,或所有眾生的識所共同變現?「萬法唯識」是唯一個人的識?還是唯所有眾生的識?若是唯一個人的識,為什麼大家的識所變現的世界好像都差不多?

 這是同一類眾生之共業共識所成(但不同善惡道眾生,各自之共業所見亦不同),如導師引據論典所說:

異趣有情,因為各各業力不同,在同一境界上,各各所見或淨或穢大不相同;如一河水,「天見寶莊嚴,人見為清水,魚見為窟宅,鬼見為膿血」。後代唯識家常常引用一境四心來證明唯心無境,也不出此理。(<<性空學探源>>p.162)

  

六、印順導師曾於《永光集》(p.265)表示「我的論究佛法,有一原則:在大乘法中,依中觀來說中觀,依唯識來講唯識,依真常來講說真常的經論。在論到聲聞乘的解脫道時,也依聲聞法說,決不依自己所宗重的而附會歪曲。」筆者即是依此原則「從部派佛教至大乘佛教之思想脈絡」簡要整理「唯識無境」的發展的過程。

 

七、看得出來mien法友對於「本體的唯識論」有所質疑,其實若以「原始阿含」或「中觀思想」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不會贊同「唯識無境」的,其原因如導師以下之評論:

 釋尊之明緣起中道,「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心、色不一不異之和合,固未嘗以為唯心也。然生生不已,實以情識為主,為導。「意為前行」,「心尊、心使」,「心王」,「識種」:學者本此尊心、由心之聖典而過論之,乃入於唯心之門(<<印度之佛教>>p.245)

 

也因為這樣,絕對主觀的「本體的唯識論」後來也不得不走回「認識上的唯識論」

 佛教的唯識,當然是出發於認識論,又達到本體論的。到了本體的唯識論,又覺得所認識的有它相對的客觀性,這才又轉到認識論上不離識的唯識了。(<<唯識學探源>>p.199)

 

八、如果mien法友有意樂於唯識學之研讀,可參考導師的《唯識學探源》、《攝大乘論講記》、《印度之佛教》(第十四章)及《印度佛教思想史》(第六及第七章)等,上列各書內容如果覺得太過艱深,或許可以參閱昭慧法師的《初期唯識思想—瑜伽行派形成之脈絡》(法界出版社)。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

深入佛法實在是活在人世間最快樂的事了,把導師的書看懂也是一種很大的快樂,我原則上會以導師著作為主,這或許是身為導師「粉絲」的心境與堅持吧!我把中觀今論都看完了,覺得還比較好懂一些,唯識學是我下一個挑戰!謝謝常不輕版主,我對唯識有比較清楚一點了,剩下來靠自己努力中……。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請問能如何聯絡上主編隨筆版主常不輕?後學把唯識的重要經論啃了不少,感謝印順導師慈悲,把唯識的思想演變指了出來,非常有幫助。主編對導師的以下觀點

佛教的唯識,當然是出發於認識論,又達到本體論的。到了本體的唯識論,又覺得所認識的有它相對的客觀性,這才又轉到認識論上不離識的唯識了。(<<唯識學探源>>p.199)

看起來有深入的研究,希望有機會和主編探討在那些論是本體論的思想,那一些論又轉到認識論上的不離識的唯識?

謝謝。

ckwangprivate 法友您好:
 
一、有關「佛法討論區」中多年前討論的主題(長時間已經沒有法友們互動的訊息),請勿再接續討論。若有需要,建議另開新主題與線上法友們分享或討論。
 
二、「印順導師著作答客問」常不輕版主僅負責導師著作具體問題之討論(請列出著作之出處),法友們若有研讀導師著作之特殊心得,歡迎另在「佛法討論區」與大眾分享,感謝您!

第一次提問,不曉得的年代久遠的問題不合適,以後不會再犯。

阿彌陀佛。

Mien您好:我曾經有一次經驗向您報告一下,也許和您的問題有些相關,也請諸位善知識為我解答.看看我的想法對不對.謝謝.我放一瓶水(1.5公升的寶特瓶)在車子裡,準備沖洗用的,我打開車門的時候,瓶子掉了下來,當時我也不在意,心想滾不遠的,等一下需要再找就好.當我需要水洗手時,我就到車子旁邊尋找,因為停車的地方有一點傾斜,所以我就到低處看看,結果沒有看到,我跪在車子的後輪胎地上檢查車子底下,也沒有.又四處找了幾次,都找不到.只好去做其他的事.事情做完後心想這麼大一瓶水怎麼就這樣不見了,所以想再找一次,因為從後門掉的,所以就從後門開始找,才到車子後面就看到瓶子卡在輪胎那裡,就是我剛才跪下來的地方,剛剛我跪下來找的時候事實上這瓶子就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怎麼也看不到,如果是小東西也就吧了,這麼大的一個瓶子我居然看不見,我問我自己,為什麼看不見這麼大的瓶子,後來我給我自己一個答案:因為我的心認為這瓶子應該滾到低的地方去,所以瓶子在我面前我看不見.

 

我發現這樣的情景在我一生中發生很多次,我相信每個人也都有同樣的經驗,東西在您的面前就是看不見,因為心(識)不再那裡,這是從身體的內部來講.從外在來講,如果瓶子是真實的存在那我應該隨時都看的見才對,為什麼在我面前卻看不到,這一點讓我懷疑瓶子是否是真實的存在.這件事也讓我對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有進一步的理解.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 , 世界微塵, 因心成體.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Objective reality simply does not exist beyond the mind of the observer.

在觀測或感覺者之外,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並不存在。

-量子物理公設

謝謝道興法友分享。~~~佛法的深奧博大,總令我心存崇敬,總令我安靜下來思考,有時就只想安靜地思惟它。佛法似乎蘊藏有一股驚醒夢中人的力量,佛法令人「清醒」地活著,佛法的偉大讓我不得不謙卑,我在寧靜喜悅踏實感中似乎又有淡淡的慚愧感,我知道我該努力學習的還很多呢……。

希望我生生世世都有佛法的正知正見,生生世世都能了解緣起性空。

學習之前須要有正確的了解,否則所有的學習或努力都是白費.甚至是有害的.願您有正確的了解.

Mien您好:還有一個每個人都有的現象可以討論一下的.當我們熟睡的時候,聽不見旁邊的聲音.甚至撥開您的眼睛您也看不見,觸摸您的皮膚也沒有感覺,然而我們的眼睛;耳朵;皮膚並沒有壞掉,為什麼失掉它的功能呢?這是不是和心識不在有關呢?

又說「實無外境,唯有內識」,這我就不太懂了,難道101大樓這樣的外境也是「無」?我不太懂。外在的境界不也是緣起有嗎?不管有沒有「識」去認識它,外在的境界不都是緣起的存在嗎?如果101大樓是心識之外的緣起存在,憑什麼說它是唯識所現呢?

《圓覺經》譬如患瞖。妄見空花...空本無花
有關「無外境」,佛陀用「翳眼見空花」來解釋這個道理
因為有眼翳,故妄見天空有花。事實上, 天空並沒有花
世間萬物 就像 空中花根本不存在於天空 。故說「無外境」
-----------------------------------------------------

《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緣所生 無有生。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雖一切法從因緣生。而
無所生

翳眼妄見天空有花萬法(花) 就是這樣緣起的.
佛經說,這樣緣起萬法,其實都是無所出生 (不存在)

萬法 是眼睛病變 所產生的 不實影像
外境 根本 沒有 萬法出生

《大乘密嚴經》
..有
似色識 如幻而生 住於眼中其相飄動 如熱時焰
(萬法就是 眼中的 所現的影像)
眾生不了,以為真有外境

 

後學最近花了一點力氣去研究這個問題,發現其實經典的立場是不同的。

1. 現在我們通常說的唯識無境,比如101大樓只是我們阿賴耶識的色法種子,而且是共中共的色法種子所變現的,有質礙,但是因為是共中共(共業中所有眾生共同受用的),所以大家的經驗是一樣的。這是唯識三十頌以及成唯識論的立場,就是世親菩薩,護法菩薩,戒賢菩薩,玄奘菩薩,窺基菩薩這一傳承的立場。

2. 唯識的根本大論瑜珈師地論的立場又不同。在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以及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中有非常詳細的理論。基本上是說四大(地水火風)是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生,然後四大佔據了空間,在這空間中形成色聚,造成了最後的色法後才由阿賴耶識的色法種子一時頓現。原文是這樣「今当先说色聚诸法。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诺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所以瑜珈師地論是承認山河大地有色法四大所成的因緣,但還是唯識所現,根據當然是“一切法生,必由自種而起”的唯識宗根本思想。但是他也尊重原始佛教所說的有情入胎,名色在胎中長養然後再出生的事實,還有各宗派都認為器世界在沒有眾生之前已經先有了,眾生從他方世界來此居住。後來這世界沒有眾生了,器世界還存在的。這在瑜珈師地論也有很多篇幅描述。最後士大夫蓋房子也是依地水火風的色聚所造出來的假法,由阿賴耶識色法種子變現,在這理論下也沒有問題,101大樓就這個例子了。

3. 大乘唯識思想的出現是佛入無餘涅槃後幾百年的事了,原始佛教當然還沒這思想。原始佛教說內六入,外六入的十二處,根,塵,識的十八界,當然是承認色法在心外,只是說如果觸境繫心,由無明觸後,受,愛,取,有,人就不得解脫。以十二因緣來說明生死的流轉。雜阿含卷九第250經中:「舍利佛和摩訶拘絺羅論說“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於其中間,若彼欲貪,是其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繫縛,-----,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外境從來不是問題,就是要心離攀緣,乃至在有足夠定力的基礎上觀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能夠心厭離,生智慧而解脫。

4. 從上可知,瑜珈師地論的思想是站在阿含經的立場,但是又依據唯識的根本立場「一切法生,必由自種而起」,建立出一個很精細的理論來銜接兩者在立場上的差異。瑜珈師地論的廣度,精細度,還有從各種角度對事情的詳細分析論證,令人嘆為觀止。瑜珈師地論還有解釋瑜珈師地論的顯揚聖教立場是一樣的,是唯識最根本的立場。接下來無著菩薩對理論的發展就往“純粹的識外無境”上走了。

5. 純粹的識外無境是從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開始,有十一種識,包含五根身,六塵,器世界都是阿賴耶識所生的能取,所取二分之中。然後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用不同的論點,但還是阿賴耶識所生的能取,所取二分之中包含了根身,六塵,器世界。後來世親菩薩繼承了這個觀點,但是在識心的組成回歸到瑜珈師地論的八識並存的多心論,造了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然後玄奘大師依據護法菩薩的解釋為主,參考其他家的看法,造成唯識論。結果就是我們今天唯識所談的識外無境。印順導師在唯識學探源以及攝大乘論講記中有很精彩的分析和整理。導師花比較多的篇幅在能取所取二分的演變,但是也談了唯識無境思想的演變。根據導師的線索,我就把山河大地,還有有情的色身在每個經論的立場研究了一遍,拋磚引玉,希望同學多看看原典。

至於每個人要贊成哪一個觀點,那是個人的事了,我個人還是覺得古典的好,讀阿含,讀瑜珈師地論,讀解深密經,覺得相契。但是有的同學可能覺得世親菩薩和玄奘大師的立場比較好,他為了瑜珈師地論不惜性命到西天取經,帶回那麼多的經典,又翻譯的那麼好,信賴他的傳承。但是至少我們先把經典的實際立場讀清楚,就如印順導師所說,佛法多門,有不同的觀點存在,都可以找到依據。

 

ckwangprivate  二, 2021-09-07 12:24

1. 現在我們通常說的唯識無境,比如101大樓只是我們阿賴耶識的色法種子,而且是共中共的色法種子所變現的,有質礙,但是因為是共中共(共業中所有眾生共同受用的),所以大家的經驗是一樣的。這是唯識三十頌以及成唯識論的立場

2. 唯識的根本大論瑜珈師地論的立場又不同...

3. ...原始佛教當然還沒這思想...

4. 瑜珈師地論的思想是站在阿含經的立場,

 

你的說法並不正確。事實應該是:

成唯識論, 瑜伽師地論, 原始佛教 大乘佛教的說法並沒有分歧。

他們都說:無外境

﹋﹋﹋﹋﹋﹋﹋﹋﹋﹋﹋﹋﹋﹋﹋﹋﹋﹋﹋﹋﹋﹋﹋﹋

《成唯識論》實無外色。唯有內識 變似

《瑜伽師地論》外法決定無沙門道 亦無究竟

《増一阿含經》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上面經文一切法空無所有」「外法無究竟證明:

阿含瑜伽師地論 也同樣說:沒有外境

你說原始佛教沒有「無外境」的思想,這完全是錯誤說法

《相應部 35卷68經》
凡無眼,無色,無眼識,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法,無意識,
無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
上面經文 證明原始佛教已經有「無外境」的思想。
「無世間」就是「無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