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古三論師,如嘉祥大師,於八不的解說,曾提出三種方言,即以三種說明的方式來顯示八不。今約取其義(不依其文),略為說明:一、世諦遮性,真諦遮假。如說:世俗諦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勝義諦中,也假生不生,假滅不滅。世俗與勝義雖都說為假生不生,假滅不滅,而含義不同。世俗諦中為破外道等的自性生滅,勝義諦中即破假生假滅,此即近於「空假名」師的思想。二、世諦遮性,真諦泯假。世諦說不生,這是破性生的。前一方言的破假,依此說:因緣假法如何可破?說破假,不過外人執假為定有,執假成病,所以破斥他,其實假是不破的。那麼,勝義諦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是即於一切法的假生假滅而泯寂無相,不是撥無因緣的生滅。如偏取此解,即是「不空假名」師的思想,和唯識宗的泯相證性,依他起不空也相近。三、世諦以假遮性,真諦即假為如。如說:世俗諦中,不自性生,不自性滅;而成其假生假滅。勝義諦中,即此無自性生滅的假生假滅,而成第一義的不生不滅。此即顯示假生假滅,是由於自性生滅的不可得;以自性生滅不可得,所以假生假滅。說此世諦的假生假滅,即是第一義的不生不滅,非是離假生假滅而別有不生不滅。以無自性的,所以假生假滅即為勝義的不生不滅。此第三種方言,能雙貫前兩種方言而超越它,即「假名空」者的正義。但說此三種方言,以一二的兩種方言,纔顯出第三種方言的究竟;前二雖不徹底,也是一途的方便。這三種方言:一、雙遮性假,二、遮性泯假,三、即假為如,為說明八不的主要方法。總之,古人解此八不義,有專約第一義諦說,通二諦說的不同。這應以說第一義諦者為根本,以通明二諦者為究竟。」(《中觀今論》,pp.97-99)
簡圖
| 空假名 | 不空假名 | 假名空 |
世諦 | 遮性 | 遮性 世諦緣起假有法是有的 | 以假遮性 |
真諦 | 遮假(空得太過) 世諦舉體不可得。 | 泯假(空得不夠) 世諦緣起假有法是有的 | 即假為如 |
略詳
| 空假名 | 不空假名 | 假名空 |
世諦 | 遮性, 世俗諦中破外道自性生滅; 即「假生不生,假滅不滅」。 假象亦空無所有。 | 遮性, 破性生,破執有自性的實在生。 但是世俗因緣假法是有的,是實有的、不能空的。世俗因緣有法是不破的。 | 以假遮性。 不自性生、不自性滅,故緣起假生假滅。
|
真諦 | 遮假, 勝義諦中即破世俗的假生假滅。 即勝義諦中「假生不生,假滅不滅」。 世俗緣起如幻假名是空無所有。 | 泯假, 假生不生,假滅不滅,而泯寂無相。 不是撥無因緣的生滅。 依他起(緣起)是不空的。 | 即假為如。 無自性的假生假滅即為勝義的不生不滅。 |
評 | 空得太過 | 空得不夠 | 恰得中道 |
「「不空假名」:如《大乘玄論》說:「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全無,如鼠嘍栗」。此說:諸法從緣起,緣起無實性,所以名空,而假名是不空的。緣起無性名空是真諦,假名不空是俗諦。此不空假名宗,古人比喻為如鼠嘍栗,他雖知無實性空,而猶存假名不空,如鼠食栗中仁盡而殼相還在。這因為,他們以為現象界,不能什麼都沒有,若一切皆無,則墮斷見邪見。這本是對的,但以為若說有,即應當是不空,這即不能與空相成而無礙,即不能恰當。主張假名不空,所以對於空義的了解還不夠,這是不及派。
「空假名」:不空假名宗,空得不夠,此空假名宗又空得太過火了。此宗以為:從緣起法的假有義,以觀察因果、事相等,此屬俗諦;以真智去觀察,則緣起法無不皆空,即是真諦。《大乘玄論》說:「第二空假名,謂此世諦舉體不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諦,如水中按瓜」。我們用手去按瓜入水,瓜隨手沈入水中;然手一出,瓜即浮起來。此空假名者,以為空是連假名也要空掉的;空是能破析假有而不可得的。此宗以為真諦空,能空破因緣假有,即空得太過了,也不能把握空有之中道。他雖承認一切法空,但不能即空而善巧安立於有,成為得此無彼,得彼無此的二諦不相及,這是太過派。
「假名空」:三論宗的正義是假名空,簡說為假空。緣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實性的,非真實有即是空。假名宛然現處,無自性即是空,不是無緣起假名的,此與空假名不同。空是即假名的,非離假名而別觀空,即假名非實有名空,故又與不空假名不同。《大乘玄論》說:「假空者,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空,空有無礙」。如此方可說為中道,古三論師取此為正義。此與天臺家的即有即空相近。《菩提道次第廣論》,西藏傳說龍樹學於勝義諦有二派:(一)、極無所住,(二)、現空如幻。《廣論》可以不承認有此二宗,但不能否認西藏從印度所傳,確曾有此說。即現即空,即空即現的現空無礙,實為淵源於龍樹學的。中土的三論宗,近於此宗。此種思想,乃循僧肇法師的〈不真空論〉而來:「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三論宗傳此為假名空,說一切法空故非不及;雖空而假有不壞,也不是太過,所以能得現象與實性的中道。」(《中觀今論》,pp.182-184)
《大乘玄論》卷1:「明同異第十。有兩師。一者空假名。二者不空假名。
不空假名者。但無性實有。假世諦不可全無。如鼠嘍栗。
第二空假名。謂此世諦舉體不可得。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諦。如水中案爪手舉爪令體出。是世諦。手案爪令體沒是真諦。
簡圖
| 空假名 | 不空假名 | 假名空 |
俗諦 | 若作假有觀,舉體世諦。
| 世諦不可全無 實有緣起假名 | 假有緣起假名(即空) |
真諦 | 作無觀之,舉體是真諦。 此世諦舉體不可得。 | 但無性實 僅係無實性 空(不及假名) | 空(即假名) |
略詳
| 1空假名 | 2不空假名 | 3假名空 |
俗諦 | 從緣起法的假有義以觀察因果、事相等,一切皆緣起假有。 但在真諦空觀下,世俗緣起假名即舉體不可得。 | 假名不空 實有緣起假名。假名緣起是實有的,是不空的,是實有的,不能說是空。 | 緣起是假有法,假有即非真實性,非真實有即是空。 世俗緣起是如幻假名有。(異於1) 假名如幻即是本性空。(異於2) |
評 | 把世俗空了,空得太過。 | 世俗不空,空得不夠。 | 空的中道 |
真諦 | 以真諦去觀察因果、事相等,則緣起法無不皆空。 空,及於假名,假名也空掉了,空不能即是假名。 | 但無性實 真諦只是無實性名空。空不及於緣起假名,緣起假名是有的,不能是空的。 | 空即假名。 假名宛然現處,無自性即是空。 假空 雖空而宛然假 雖假而宛然空 空有無礙 |
舉例 | 水中按瓜:真俗都沒入水中,舉體皆空;但手舉瓜出水,則舉體皆世諦。雖如此,惟空能破壞世俗有。 世俗舉體不可得。 | 如鼠嘍栗:吃去仁,殼還在。表示觀因果事相未能盡空。 | 如草死雹消,契於一切戲論都絕的實相。(《中觀論頌講記》,p.334) |
評 | 誤解空義,以為空能破壞因果假有。 不能即空以成立有。 | 誤解空義以為空是實無; 誤解世俗,以為世俗實有,不能是空的。 | 世俗緣起假名如幻無性空(世諦以假遮性) 勝義本性畢竟空寂而能緣成萬有(真諦即假為如) |
- 瀏覽次數:3258
回應
回應:空假名、不空假名、假名空之圖示正確否?
「正男法友」另就簡表的補充說明甚好,可以讓讀者更清晰的了解導師的解說!
聞思隨筆版主:常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