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涓滴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短篇佛法專論或小品心得分享,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二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等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法海涓滴版主) 

 

誓願度、無可度與不度

誓願度、無可度與不度

<四弘誓願>云:「眾生無邊誓願度」,《金剛經》卻說:「度盡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1],既要發大願度盡一切眾生,卻又說無眾生可度,兩者看似不一致,實則是「悲智雙運」的體現。

新文化運動與異文化尊重

新文化運動與異文化尊重

「推素」的同時如何平衡經濟、文化、民俗、觀光等,著實有其難處。

「念師」

「念師」

初期佛教主張「自依、法依、莫異依」,相對於以人為師更重於「以法為師」,然後期佛教特別強調師父的重要性,視之為親教師、依止師等,甚至三寶之外另加上師而為「四寶」、「四皈依」,並有「視師如佛」之說。

釋尊真諦

釋尊真諦

印順法師曾在《佛法概論》表示:「深深的覺得:初期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這句話在印順法師晚年著作《永光集》又出現一次,可知道他確實是如此認為的。然而究竟有哪些才是世尊內心真正的想法呢?

「大愛共善」

「大愛共善」

「和解共生」是避免衝突的發生與擴大,相互之間維持基本的生存共識,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彼此尊重、各自發展。

「和解共生」

「和解共生」

隨著以巴戰爭開打,整個世界看來日益混亂,20222月開打的烏俄戰爭,已讓人倍感無力,如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感覺上各地充滿暴戾氣息,各國武力整備沒有停歇,包括大陸亦加速核武發展。

臨終承擔

臨終承擔

就佛法而言生命是永續的,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雖然這結束後的開始,充滿著未知——到什麼地方?生長在哪一個家庭?成為什麼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遭遇?太多的問號與不確定性。

「人成即佛成」與「善門入佛門」

太虛大師著名偈頌:「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當中的「人成即佛成」,表達出「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理想;意味著做好人的本分事,人格的圓滿即是佛格的成就,品德涵養成為佛教修行的重點。

全人類的佛法

佛教所說的道理是佛教內部的真理?還是佛教說出了真理?以此探問佛法教導的普遍性問題。或者從另一角度想,佛陀只是印度(人)的佛陀,還是世界的佛陀、全人類的佛陀?佛教作為一普世性宗教,不會只是特定區域文化或文明的產物,而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皆行的原理原則和公共價值。

「以情相牽」、「以法相會」之「善門入佛門」

「善門入佛門」是慈濟特有的佛法修學法門,慈善面對世間貧病交迫、種種苦難,自然而然升起悲天憫人不捨之心,可知「善門」之道德實踐(「善行」),密切關乎人類情感的激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