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思隨筆

印順導師重視「整體的佛教」,因此他認為:「佛教每一階段的聖典,都是代表著時代佛教,成為時代佛教的指導方針。它是佛法在活躍的進行中,適應人類,而迸出智慧的光明,留下了時代佛教的遺跡。」

吾人以為,近代學人或行者所撰述的「法義饒益文章」也可以作如是觀。職是之故,本版將以網摘或書摘方式串掛古今「佛法珠璣文選」,提供網友一處「廣學多聞、受用法味」之園地,歡迎網上法友們分享心得或回應討論。

版主林建德教授簡介:

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任教於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教授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一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個人網址/部落格:http://mind-breath.blogspot.tw/

※張貼前請先詳閱:回應規則 & 張貼方法 ;另也提供文字編輯器,方便使用者文書編輯,請參考文字編輯器各元件說明[Basic版] [Full版]。(佛法珠璣集版主)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轉載自《福嚴會訊》第26期(2010.04)

印順導師對於中國佛教復興之懸念探微
——以義學為主

呂勝強

論文摘要

  印順導師遊心法海八十年,著作等身,其總計約七百多萬字,蘊涵悲智光輝的珍貴「思想遺產」,從質與量而言,聖嚴長老指出,在古往今來的中國佛教史上,印老的成就已超邁前賢,少有出其右的。歷史學者藍吉富也表示「印順法師是當代漢傳佛教界中的卓越佛法研究者」。透過導師對於「整體佛教」的高廣視野,「評析中國佛教」及「關注中國佛教復興」的看法,相信可以提供讀者一個「理解過去的真實情況,記取過去的興衰教訓」重要性、指標性的樣本。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北京《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

                                 ——大陸教界及學界對印順法師佛學思想之看法

                                            摘自2010年1月,《福嚴會訊》25期

 

2009年11月6日,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一場《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簡體版出版座談會。這不僅是兩岸佛教歷史性的一刻,從推廣印順導師思想來說,更是一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印順導師全套的佛學著作,由大陸頗具權威的中華書局,歷經四年的籌劃、校對、製版等工作,終於在11月6日正式宣布出版。

轉載宣方教授大作〈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轉載《弘誓雙月刊第145期》宣方教授大作〈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批印諸文學術失範和學風問題舉隅

 宣方(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2016年10月29~30日,第二屆佛教義學研討會暨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在無錫召開。會議的宗旨,據主辦方發佈的新聞通稿,旨在「紀念印順法師為中國佛教所做的貢獻,緬懷佛門先賢深入經藏、闡揚佛法的豐功,同時也對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予以探討、反思和抉擇,並對新時代佛教的發展建言獻策,期許新時代佛教護國佑民,造福世界。」1乍一聽十分正面。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通啓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通啓

 

去年十月底,江蘇無錫惠山寺舉辦為期兩天的「佛教義學研討會」,會議主題是「印順法師佛學思想:反思與探討」。主辦單位(「佛教義學研究會」)發出的邀請函表示:「印順法師是現代最著名的僧人學者,著述浩繁影響深遠,在兩岸佛教學術界、思想界堪稱泰斗,共尊為導師;在印順法師誕生110周年的紀念年,為了推動其思想的深入探討,以及現代佛教義學研究的全面開展,所以舉辦此研討會。」

雖然邀請函寫稱「推動對印順法師思想的深入探討」但大多論文則是質疑、批判乃至否定印順導師思想。主辦單位所宣稱的「反思」幾乎變質為「反對」,表面上雖推崇「導師」,但論文中則暗指他老人家是「邪師」,乃至研討會主其事者的論文結語,更直指導師是大乘佛教的「失道者」、「壞道者」。

本中心很榮幸敬邀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主持我們中心「法海涓滴」佛法討論版

本中心很榮幸邀請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2007年8月~迄今)林建德教授主持我們中心「法海涓滴」佛法討論版。林教授於台大哲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探索東方哲學暨宗教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方向為佛教思想,並旁及道儒二家、西方哲學,尤其推崇印順長老佛學著述。近來亦關注東方暨佛教思想對現今哲學探討的可能啟發,特別是心靈暨意識問題。現已發表中英論文數十篇,並著有《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一書。歡迎諸位法友進站瀏覽、分享心得、參與討論。

勝解正見(空性)與佛法的宗教生命

【印順導師圓寂十週年文稿】

勝解正見(空性)與佛法的宗教生命

文/呂勝強

一、引言

從宗出教話蘭若(妙雲蘭若建寺五十週年邀稿)

從宗出教話蘭若(妙雲蘭若建寺五十週年邀稿)

                                                     呂勝強

今年五月底,宏印法師晉任慧日講堂住持之前,在一次的電話中告訴我,他雖然忙碌仍抽空為「妙雲蘭若建寺五十週年」寫了一篇短文,同時也鼓勵我寫一篇。想到蘭若,心中浮現的盡是導師的恩澤,確實應該試著寫一點感想,除了感恩導師之外,也一併要向妙雲蘭若的諸位法師們致上真誠的敬意與謝意。

教育:

略談人間佛教「人菩薩行者」的修學目標

                                                       

一、引言                                           

2004年5月,我經由劉有容博士的翻譯,在新州「同淨蘭若」利用八週的時間,分七次向(當時正在自修中文的)菩提長老比丘報告印順導師《空之探究》前二章(阿含與部派的空)的大義,其間曾討論到「人間佛教」的課題,他認為(人間佛教)這個「名稱」似乎顯得「世俗化而不能凸顯佛法之真精神」。長老的看法確實反映了當今教界的一些實況;印順導師早於1940年代,即省察到「民國初年的中國佛教」早已受困於「圓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之偏頗風潮;餘風影響所及,現今台灣佛教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導師也認為仍有「庸俗、圓融、方便、天化」之氣息,不盡契合佛法之如實義。因此,他特別在「人間佛教」之前冠上「契理契機」並予以定義解說。

二、導師所闡揚的「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就是「人菩薩行」,它有幾項基本的信念(以下偏重「契理」方面來說):

印順導師圓寂七週年,摘錄福嚴精舍2006年主編《印順導師永懷集》專文

追思導師——孤峰獨拔之寂寞(2005年6月4日導師圓寂專文)

追思導師——孤峰獨拔之寂寞

印公導師圓寂了,一切的褒貶對於他老人家是不增不減的,如今長留心底的是無盡的懷念、感恩與追踵而「望塵莫及」的巍巍宗風!

該寫些什麼呢?宿植德本的偉大——「最難得的平凡」,是仰止導師的一個面向。但是,真正的平凡必有其不平凡處,在這裡我想就個人膚淺的認識,略為敬述導師的另一個面向——孤峰獨拔(不平凡)的寂寞,以表達對他老人家無限的追思與懷念。

導師七百多萬字的著作中,他老人家的習慣用語,常常是「相對客觀」的含蓄,少有「絕對主觀」的表示,尤其是有關歷史人物的臧否,不過,對於「龍樹菩薩」及「太虛大師」則是例外。他在《空之探究》(p.201)說:「印度佛教史上,龍樹可說是釋尊以下的第一人」;而稱誦太虛大師的三特德(摘自《華雨香雲》p.277 ~ p.281〈向近代的佛教大師學習〉乙文)為:(一)對於救僧護教,有著永不失望的悲心,這種偉大精神,在近代的中國佛教中,實是絕無僅有的一人!(二)對人事,對教義,有著無限的寬容,那種兼容並蓄的汪洋大度,除了大師,我從未曾見過。(三)對佛教有著遠見與深見,啟示每一現代的佛弟子,走向發揚佛教的正道。這無疑是近代佛教史上唯一的光輝!以上,可以看出導師對於兩位大師的崇敬與讚嘆!導師晚年即再次重申:「我與大師是有些不同的:一、大師太偉大了!「大師是峰巒萬狀,而我只能孤峰獨拔」。(《華雨集第五冊》p.101)

    這裡就從導師的「孤峰獨拔」談起!早在民國三十三年,導師為了《印度之佛教》,曾寫過一篇不願發表的文章(〈無諍之辨〉)寄呈大師。文中就說到:「大師是峰巒萬狀,我只能孤峰獨拔。其實,這也是峰巒萬狀中的一峰呢」?(《華雨香雲》p.339)。個人以為「峰巒萬狀中的一峰」意指:導師乃是虛大師之門生,而且導師倡立「人間佛教」及「大乘三系」的確受到大師「人生佛教」及「大乘三宗」的啟發。而「孤峰獨拔」則凸顯出導師在「經論依據」虛大師認為末法時期,應該修依人乘而趣大乘行,導師評析認為這項主張並沒有經說的依據)、「判教」導師認為虛大師的思想,核心是中國佛教傳統的臺、賢、禪、淨的思想,依印度佛教思想史來看,是屬於「後期大乘」的,在這思想下,真正的大乘精神,如彌勒的「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從廣修利他的菩薩行中去成佛的法門是不可能發揚的)及「歷史觀」在佛教歷史上,「真常唯心論」是遲一些的;大師以此為大乘根本,所以說早於龍樹、無著,導師的看法與之不同。)三方面與虛大師有不同的見解(參見《華雨集第四冊》p.44 ~ p.46 及《華雨集第五冊》p.102),另含攝了導師環顧教界幾無知音的創見(例如「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方法論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同時也透露了他的「孤獨寂寞」。

    「自古聖賢皆寂寞」,走在時代的前端,引領著時代潮流的先覺者莫不如此,導師不也自述其「孤獨」!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出現與作者對話的「張力群」(導師俗家姓名「張鹿芹」之諧音)其人,六十年後導師自己的回憶告白竟然是「知音無一人」的自己(參見《印順導師紀綠片文稿》p.276)。其實,在民國時代,即使「學德兼備」、「睥睨教界」之虛大師亦不甚了解導師之宗趣所在,如導師在《法海微波》(p.5)自序中表示:「由於請虛大師為《印度之佛教》題簽、寫序而衍生「印度佛教史」的見解問題,以及《唯識學探源》將出版前請大師審核以致造成該書書名與作者之原意不合等困擾,自此之後再也沒有請人寫序。」師長及同學之不能了解他,也因此導師要自己說是「孤峰獨拔」了!

近一、二十多年來,由於導師思想對於佛教及學界之影響日深,自然會引起討論,其中也有人評析導師思想之源流及其與時代思潮之相奪相容情況,可惜後輩學者們之看法不免還是與導師之原意有所出入,這也勞煩他老人家在其最後的著作《永光集》(p.239~269)裡特別寫了一篇文章(〈為自己說幾句話〉)來加以澄清。

總此,有關導師思想之本意以及人事之種種,導師確確是「孤獨寂寞」,因此導師在〈遊心法海六十年〉之結語也就寫下:我有點孤獨:從修學佛法以來,除與法尊法師及演培、妙欽等,有些共同修學之樂。但對我修學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願同行的,非常難得!(《華雨集第五冊》p.60)

導師修學佛法的本意,能知道而同願同行的,確是非常難得,可惜妙欽法師去世的早,他是導師「所不能忘懷的一人」,導師在《華雨集第五冊》p.184 ~ p.185之悼念文中說「他的臨終遺言:服膺太虛大師所開示的常道,學菩薩發心,願再生人間。從妙欽與我相見以來,誓求正法的原則與精神,始終如一,堅定不移,在這茫茫教海,能有幾人!在佛法的探求上,妙欽是有思想的,與我的思想傾向相近。… 這不只我失去了佛法中的同願,對中華佛教來說,也是一嚴重的損失!」從這段引文可以看出導師之謙沖,竟不提妙欽法師親近自己之因緣(作者按:妙欽法師在《中道之行》p.47臨終前遺言之原文為:「但我自親近太虛大師、印順導師及自修學佛法數十年之志願,認為如此行法甚善!」)而在認識導師的深厚學養並堅信導師的崇高人格方面(並非同願同行者),與他同輩的「道安法師」(前中國佛教會理事長、台北松山寺住持),則是難得的知音,如導師在《法海微波》(p.7)自序所說:讀道安老法師「日記」,才發現台灣長老中,道老是我唯一知己。

    以上敬述導師累劫功深的「不平凡」,我們固然學不來,但是導師「忠於佛法」的「自甘於平凡」及「為佛教、為眾生」之菩提大願(如《華雨集第五冊》p.200:為佛法想,為眾生想,寶藏不應終棄,明珠寧可永裹!佛法無涯底,惟勤勇以赴之!將見剖微塵出大千經,為眾生之望也!)我們或可隨力盡心學習,若此,導師他老人家雖然圓寂了,而其法身精神常在。此外,我們熱切的盼望導師的「乘願再來」人間,為人間之導師,引領大家走向成佛的大道!

 

(轉載自2005年7月印順導師示寂紀念專輯《弘誓雙月刊》75期)

全文網址: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742A02B9FD049BDF2D7FC411C73C556B

Pages